第三十章 多讓孩子嚐嚐“苦頭”
做父母的必須從小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多讓孩子嚐嚐“苦頭”,從小學習正確對待困難的態度,學習不畏挫折的精神,這樣才能使孩子日後立足於社會。要孩子成就輝煌的人生,就要放手讓生活的磨難去砥礪孩子堅強的品質和心性。
我國著名的女籃隊長宋曉波的父親是個籃球健將,他期望女兒成為堅強的人,因此在培養孩子的意誌方麵費了不少心思。曉波6歲時考取了一所離家較遠的小學,從家裏到學校要乘兩次公共汽車,穿越幾百米的小胡同和大馬路。宋曉波的祖母很不放心,埋怨做父母的太狠心。可是宋父安慰母親道:“我們選中這所學校,也是為了鍛煉曉波獨立生活的闖勁和能力。一個人從小窩囊,長大了就很難有出息。”宋父買了一張月票,掛在曉波的脖子上。父母開始也不放心,宋父看著女兒上了汽車,便騎著自行車偷偷跟在汽車後麵,直到女兒走進學校大門才放心離開。
當曉波邁出了堅強的第一步時,父母又給她提出了新的鍛煉任務,要她單獨去把幼兒園的妹妹接回家,這也要換兩次車。當時曉波剛上一年級,妹妹隻有4歲。那天正值隆冬,大雪紛飛,路滑車擠,曉波知道父母是在考驗自己,勇敢地答應了。去了一個多小時還沒回來,宋母著急了,騎車到幼兒園去詢問,阿姨說:“早走了。”她隨即又奔回家,快到家門口時看見兩個雪團似的小人,她連忙趕上去,把她們緊緊地抱在懷裏。曉波解釋說:“汽車太擠,到站時下不來,我們就多坐了一站路,下車後往回跑的。”母親聽了暗暗高興,誇獎了她們。
在父母這種有意識的教導中,宋曉波終於成長為一位意誌堅強的人,使得自己作為中國女籃隊長,引領隊員們在第九屆世界女籃錦標賽中奪得3個第一。
孩子在成長時期太順利了未必是好事,不能吃苦接受磨煉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喪失鬥誌。看看你能否放開保護的羽翼,讓孩子多嚐些“苦頭”?
孩子具備自理能力時,你還每天8小時不離開,時刻伴隨身邊?
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不是鼓勵孩子麵對並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全全替孩子代勞?
身為教育孩子長大成人的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成功往往是與艱難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來的。如今的孩子生活過於安逸,普遍缺乏經受磨煉的機會,因此,他們很難學會忍受挫折和失敗帶來的負麵情感,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父母要讓孩子們知道,他們麵臨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將是普遍現象,未經鍛煉的翅膀難以搏擊人生的風雨,難以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父母要認識到,要想讓孩子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自小接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教會他們敢於麵對挫折,不怕失敗,以培養他們堅忍不拔的意誌和毅力。經過在逆境中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更具生存競爭力,這也是父母應為孩子盡到的義務和責任。
挫折,是指人們為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在追求達到特定目標的活動中,遇到了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和幹擾,使他的需要不能獲得滿足時,所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消極的情緒反應。一般而言,容易受挫的孩子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以下的一些特點,如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對追求目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缺乏心理準備;能力不足,遇到困難不知如何應付;缺乏自信,把困難誇大成不可逾越的障礙等。
孩子上述特點的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關係。比如,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方麵要求孩子樣樣全能、次次最優;一方麵又盡力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特別是物質方麵的需要。由於這種灌輸,孩子也逐漸對自己形成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事事爭強,贏得起,輸不起。家長的處處遷就,對孩子需要的極力滿足,又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凡是他想達到的目標,總是可以一帆風順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