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培養獨生子女的生存能力(3)(1 / 2)

首先,對孩子的愛一定要理性,當孩子受委屈或吃苦時,父母不要代替孩子承擔他遇到的困難,而是應該用困難來鍛煉孩子,讓他有勇氣自己去麵對生活中的難題。這樣,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遇到變化時,也能從容應對。

第二,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鼓勵他,讓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戰勝困難。如在孩子遭遇困難時,讓他對自己說:“我能行!”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一個人戰勝困難的首要因素。

第三,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困難。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跌倒再爬起來的過程,麵對生活中的磕磕碰碰,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把它們當做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事情來看待。這樣,孩子在麵對大的困難時就不會感到害怕。

第四,父母還可以給孩子找一些勇敢克服困難的榜樣。讓孩子從榜樣的事跡中學習勇敢麵對和克服困難的精神。

要點12:教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在幼兒園時都會學到這樣一個行為規範,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東西不要拿。”那麼他真的學會了嗎?事實上,很多孩子在上了小學、中學,甚至大學之後都還學不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是自己的事情請父母幫他做。

父母既然不能代替孩子成長,也就不能事事為孩子代勞,否則,就是在阻礙孩子長大。

有個男孩每天帶的午餐中都會有一隻剝好的雞蛋。

有一天,時間比較緊張,媽媽沒有給雞蛋剝皮,直接放進了飯盒裏。男孩到了吃午餐時,竟不知如何是好,隻好把雞蛋原封未動地又帶回了家。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他若連自己都照顧不了,又如何能在未來的事業中擔當大任呢?有的父母說,現在不要求孩子幫自己做什麼,隻要他學習好,有知識,以後什麼都會有的。但知識不能彌補個人能力的不足,陷入此誤區的父母一定要警醒,要重視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首先,不要事事為孩子代勞。如果孩子一起床,牙膏就幫他擠好了,要出門時,鞋子就給他擺放在門口了,孩子就不會有機會學著照顧自己。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打理自己生活的機會,不要讓自己的“勤勞”養成孩子懶惰的性格。

其次,孩子不會的事情,要教他學著做。父母給他做示範,並讓他學著做,等他做熟練之後,就完全讓他自己做。要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在於“教”,而不是“代替”。

最後,當孩子做得好時,父母要給予適當的鼓勵,以提高孩子自主做事的積極性。當孩子做完某件事,受到父母誇獎時,他會有種成就感,並認為獨立做事是種值得誇讚的行為,會受到父母的認可。因此,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他會更加努力地表現自己,並提高做事的效率和質量。

要點13:跌倒了,激勵孩子自己爬起來

生活中經常看到孩子跌倒了,父母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邊哄孩子,有時還邊拍打地麵說:“打它!都把寶寶摔疼了。”孩子也委屈地大哭起來。

事實上,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孩子在最初跌倒時並不會哭泣,而是會抬頭觀察父母的反應,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的跌倒做出太大的反應,而是平靜地說:“沒事,站起來吧。”孩子也許就自己爬起來,然後繼續玩耍去了。

但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跌倒表現得十分關心,孩子也會認為跌倒是件很不幸的事情,並因此“委屈”地大哭起來,也許還會覺得很疼。疼痛隻是孩子摔倒後的感覺,但“委屈”卻是經過孩子觀察和分析父母的反應後,才會有的一種情緒。

孩子自己跌倒了,有什麼可委屈呢?一位哲學家曾說:“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隻有經過摔跤,才能學會走路。”跌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每跌倒就委屈一番,那麼孩子的心理素質實在是不容樂觀。但孩子對待跌倒的態度卻是從父母那學來的,因為父母太過關切,所以孩子隻好很委屈地哭泣,以“配合”父母的表現。

孩子的跌倒不僅僅是走路時的摔跤,進而可以擴展為未來人生中的每一次小小的失敗。麵對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跌倒”,父母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呢?

首先,不要對孩子的“跌倒”表現的過分關注。當孩子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小小的意外或不幸時,父母不要表現過於關注,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跌倒”是件很重大的事情。因此,麵對孩子偶爾的失利,父母要淡然處之,孩子會從父母的態度中學到,遇事要有平靜的態度,不必過於患得患失。

其次,不要把孩子的“跌倒”歸罪於人。就如孩子跌倒後,父母拍打地麵為孩子“報仇”一樣,當孩子遇到某些挫折時,有的父母會說:“都怪某某人,若不是他,也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樣的話,會讓孩子養成將自己的失敗歸罪與他人的壞習慣,而無法反省到自己的不足。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才能讓他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