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的關注。德國著名教育家、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福祿貝爾曾經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深刻指明了家長,甚至可以說媽媽,在教育子女中所起的作用。然而,由於“察子失真”現象的存在,又使教育子女成為了一個看似容易、實則困難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人的心理支配行為。做父母的如果明白這一道理就不難解決教育孩子的問題了。其實,隻要做父母的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就不難明白孩子的一些行為與問題,也就知道該如何去引導自己的孩子了。用一句更為貼切的話來說就是,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正確而有效地引導孩子的前提。

我國最早的教育學專著《學記》曾有言:“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了解孩子的個性特征,“知其心”,“盡其材”,然後“救其失”,那麼,父母就學會了洞察孩子的內心世界,學會了全麵把握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學會了有針對性地“長善”和“救其失”,最終能使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所以,了解孩子的父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呢?這就要求為人父母者,在平時生活中掌握一些科學的、常見的心理學知識,總結家庭教育中常見的一些心理現象及其背後的心理規律。隻有掌握了這些知識,父母才能夠科學地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巧妙地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而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習慣,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幸福快樂的孩子。

父母培養孩子的過程,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好父母才能成就好孩子。優秀父母不僅僅需要必備一些民主、大度、平等、明理的好品質,還應該認識到自身的種種不足,努力擺脫這些局限。父母應該不斷地反省自己、改善自己,這樣才能陪著孩子走上健康、快樂、成功的人生之路。

本書就是從這點出發,列舉了在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視的一些心理定律,以及父母在這些心理效應下應該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例如:

“榜樣定律”告訴父母:父母的品德、人格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影響孩子今後的成長。如果父母的榜樣出現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為就會出現偏差。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代溝效應”告訴父母: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人格,父母如果能夠站在理解的基礎上與孩子進行溝通,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破窗理論”告訴父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彌補孩子的先天不足,誘發孩子的潛能。因此,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路徑依賴”告訴父母:孩子的習慣就像是走路,如果人們選擇了一條道路,就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因此,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好習慣需要慢慢培養。

……

總而言之,為人父母者隻有掌握了心理學知識,才能夠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發展規律,進而做孩子的心理醫生,並有效地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塑造孩子積極的性格,成就孩子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