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引導是一味良方,好性格源於好榜樣(2)(1 / 3)

隻要從你手裏拿過來,

這個東西就是我的,

這個東西一直就是我的,

直到這個東西壞了,

我不再喜歡了,

那麼這個東西才是你的。”

我想,這首歌可能是大部分孩子真實的心理寫照。因為家長對他們的寵愛,使得他們學不會與別人分享,不會照顧別人的感受。

我鄰居家的獨生女瑩瑩今年4歲了,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她喜歡吃的東西不允許任何人吃,買給她的東西,她也是絕對不允許別人碰的。

有一天我去她家做客,正巧瑩瑩的小表姐也在,起初兩個小丫頭玩得很起勁,但是沒一會兒,瑩瑩就和她5歲的小表姐吵了起來。原來瑩瑩媽媽洗了草莓給兩個孩子吃,可兩個人互不相讓,都說自己最愛吃的就是草莓,而且在家從來都是自己獨享草莓,就是不肯給對方吃。

其實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隻會“獨享”,不懂“分享”,漸漸變得自私和刻薄了。

拿我的兩個孩子來說吧,每次給他們買了好吃的或者好看的書,妮妮都搶著要優先,她的理由是自己在家裏最小,所有人應該都讓著她。開始我和愛人覺得這是小姑娘正常的撒嬌,還對兒子說:“妹妹小,你要讓著她。可時間長了,鑫鑫也很委屈:“憑什麼都讓她先享受呢?不公平。”

一次我買了兩包餅幹分給妮妮和鑫鑫,沒想到妮妮一看到哥哥手上的餅幹,馬上搶過來,大聲說:“不給他吃,這是我的。”我蹲下來看著妮妮,說:“寶貝,你願意和哥哥一起玩嗎?”妮妮點了點頭。

我又說:“那如果哥哥的東西也不給你玩,你會不會不高興呢?”妮妮若有所思地眨眨眼睛,默默地放下了餅幹。

和妮妮的談話還是有效果的,晚上小家夥走進我們的臥室,說:“爸爸媽媽,我把我的彩筆借給哥哥畫畫了。”

我抱過妮妮,誇獎她:“我們妮妮可真乖,真是好孩子。”聽了我的表揚,她很開心,慢慢改掉了自私的毛病,有好東西也願意跟哥哥一起分享,孩子們的關係更融洽了。

在孩子學會分享的時候給一些鼓勵,孩子能懂得與人分享是對的,自然能養成“分享“的習慣。

孩子小時候缺乏判斷能力,不知道區分“自己的”和“別人的”這兩種概念。當他們覺得屬於自己的東西被別人侵占的時候,往往會大發脾氣,又哭又鬧。如果我們沒能給他們合適的指引,而是對此舉熟視無睹,那麼對孩子也是不利的。

貝貝是弟弟的孩子,有一次全家人在客廳看電視,貝貝拿著自己愛吃的薯片津津有味地吃著,這時母親說:“貝貝乖,給奶奶吃一口。”貝貝聽話地遞了一片薯片給母親,母親假裝咬了一口,說:“真乖,奶奶不吃,你吃吧。”貝貝受到表揚,很開心。

過了一會兒,小妹來了,貝貝舉著薯片對小妹說:“姑姑,吃。”小妹看到貝貝這麼熱情,就抓了一把來吃,沒想到貝貝的笑臉不見了,“哇”的一聲哭出來:“姑姑討厭,吃我的薯片,我的薯片沒了……”母親趕忙走過來,一邊作勢要打小妹,一邊安慰貝貝:“乖寶寶別哭,我打姑姑,誰叫她吃我們貝貝的薯片了。”

小妹自然是一頭霧水,她怎麼知道貝貝不是真要給她吃薯片呢?

我聽說之後,勸母親不要再和孩子玩這種“假吃”的遊戲。時間久了,孩子的意識裏就會有這樣的想法:他們不會真吃我的東西,還會表揚我。這樣非但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與人分享,還在無形中助長了他的自私心理,變得更不願意與他人分享了。

當然,孩子的分享行為是後天培養的。這其中有個“教育共識”的內容。什麼是“教育共識”呢?就是家庭成員對待孩子成長教育問題的思想達到一致和統一,相比較父母的寵愛,老人往往更溺愛孩子一些,像前麵提到母親的案例,她的寵愛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愛,而是嬌慣和縱容。

學會“分享”不是多麼高深的命題,生活中一些小事就可以隨時教會孩子“分享”的意義。

我曾經上課的時候給學生們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隻叼著一大塊肉的烏鴉落在樹上,其他的烏鴉見了,成群的飛過來想要爭奪它嘴裏的肉。嘴裏叼著肉的烏鴉這時已經很疲倦了,氣喘籲籲的,它既不可能把肉一口吞下去,也不可能慢條斯理地把肉放下來,然後一點點啄碎。看著蜂擁而至的追隨者,它隻好停在樹上,盡力保護它的食物。

可能因為它太累了,突然一搖晃,嘴裏的肉掉在了地上,這時所有的烏鴉都猛撲過去,其中有一隻動作敏捷的烏鴉搶到了肉,也和之前那隻烏鴉一樣叼起食物,展翅飛走了。其他烏鴉還是緊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