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下麵這樣的話語我們是不是很熟悉呢?“我受委屈了!”
“我覺得不舒服!”
“我才沒錯呢!”
……
這種以“我”開頭的話語,都是很能代表自我的開場白。很多孩子都習慣於張嘴就說“我”怎麼樣了,而卻很少聽見他說“別人怎麼樣了”,因為在他心中,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孩子不可能隻靠著“我”去闖天下,他必須要能和周圍的“別人”結成朋友,這樣他的發展空間才會無限擴大。而為了能讓彼此間的友誼更深厚,孩子就要學著遇事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並多為別人著想。
不過,也許對於有的孩子來說,做到這一點有些難,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葉聖陶先生一直都很重視教導兒女們如何做人。雖然他在兒女個人的事情上給予了他們極大的自主權,可是一旦涉及到兒女與他人之間關係的事情時,隻要兒女做得不好,他就一定會耐心提醒並教育。
有一次,葉聖陶讓兒子給他遞一支筆,兒子很隨意地拿起筆就遞了過去,但卻是將筆尖交到了父親的手中。
當時,葉聖陶就提醒兒子說:“遞東西給別人時,要想著別人拿到手裏是不是方便。你看,你把筆尖對著別人遞過去,別人接過來還要再把筆倒轉回來。如果筆要是沒有蓋筆帽,沒準兒還會弄別人一手墨水。”說完這些,他還舉例說:“刀剪一類的物品也是如此,要拿給對方時,不能將刀口、刀尖對著別人。”
通過這件事,他反複告誡兒女們:“我們是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
給別人遞一支筆,這是一個很簡單甚至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葉聖陶先生卻從中發現了教育的機會。其實,遇事為他人著想往往就體現在這些細小的事情中,而孩子往往會忽略這些小事情。
靦腆害羞的孩子因為性格的原因,導致他不會將更多的目光放在別人身上,而隻是關心自己的情況,關心自己是不是被人排斥了,是不是被人討厭了,是不是被別人指指點點了,而且他還很“擅長”自我貶低,也許別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在他眼中都是對自己的嘲笑。但也正是他這種頻繁地考慮自我卻不考慮他人的表現,讓周圍的人離他越來越遠。
所以,我們要幫靦腆害羞的孩子能更好地與人相處,一個不錯的方法就是教他學會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學會為他人著想。
讓孩子明白“愛人者,人恒愛之”
《孟子·離婁章下》中有這樣一句話:“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說,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