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讚美馬雲的時候在讚美什麼?
青訓營
作者:何誌毛
我們在讚美馬雲的時候,到底在讚美什麼?這幾天我們的微信朋友圈一定離不開兩個字,就是馬雲;更離不開的一個新聞,就是阿裏巴巴去紐約上市。無數人義務幫馬雲做宣傳,無數人把讚美聲獻給了馬雲,還有無數人把不是馬雲幹的事都加到了他的頭上。所以我不得不追問,我們到底在讚美什麼。一千個人會有一千零一個不同的解釋。
我個人覺得馬雲最大的創造在於搭建了一個平台,上麵始終是人與人在打交道。不管淘寶店有多少人,都是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在流動。不管阿裏巴巴未來能做多大,它始終是一個像小茶館一樣的生意,這才是最重要的商業模式。我相信,任何人都會為和馬雲拉上一點關係而引以為榮。因為馬雲能夠把很大的生意,轉變成無數的小生意。我們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人與人的商業模式,一定比物與人、物與渠道的商業模式,有更深的底蘊。
關於馬雲的這一段傳奇裏,有一句話是網上流傳得最廣的,“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因為它的傳播太多了,甚至很多人以為是馬雲自己的。假如馬雲自己真的是這麼想的,他的底色就跟一個古代的皇帝很接近。他從小就是一個無賴、一個流氓,他的爸爸特別看不起他,特別為他的前途著急。他的哥哥是特別擅長於農業的,把莊園伺候得非常好。所以每到秋收的時候,他爸爸都要拿他和他哥哥對比一番,讓他無地自容。所以當這個著名的流氓自己得了天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老爸請過來,問他,究竟是哥哥的產業大,還是他的產業大?這個流氓就是漢高祖劉邦。我說這個的意思是,馬雲就跟劉邦是有可以相提並論的地方,他們成功地證明了自己有多強,但假如他們一定要負氣地把別人比下去,這就顯得格局太小了。
還有一個可以提到的,是李嘉誠。今年4月,中國內地有一批企業家組團去香港見李嘉誠,在電梯門口,李嘉誠對每一個人都恭恭敬敬地迎接,恭恭敬敬地遞上自己的小名片。馮侖號稱是中國的地產思想家,他後來很感慨地說,一個把生意做得這麼大的企業家,一個被無數人奉為偶像的人,卻像普通商人一樣給每一個人發卡片,這是很多內地企業家都做不到的。越高端的企業家就越會端架子,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有威懾力,很讓人高攀不起。講李嘉誠是為了說明,不管馬雲做得多大,在做人這方麵,已經有人走在前麵了。
我們無償地大量地為馬雲等成功者做傳播,但我自己作為一個商業工作者,其實更願意傳播別人歎息的時刻。當企業家成功光鮮時,我們給他讚美,錦上添花,其實意義真的不大。所以當有人在扼腕歎息時,我們希望給他更多的關注,更多的關愛,更多地參與到他的進程中。
我講兩個著名的歎息。一個是李東生,一個是黎萬強。李東生在今年3月歎息,TCL在1982年就開始創業了,有3億用戶,竟然都不能給TCL帶來價值。這句話用戶聽到可能會不舒服,所以,當時TCL公關總監趕緊解釋,李東生的意思隻是TCL缺少強黏性的用戶。雖然TCL有3億用戶,但它最缺的,其實還是用戶。
相對應的是黎萬強的感歎。他說小米現在有幾千萬粉絲,但是小米最感激的,仍然是最初的一百個粉絲。這一百個粉絲就是員工以及員工的家屬。
我想,對很多傳統企業來說,這兩個歎息不是批評,而是現實。傳統企業隻是把用戶當作產品的購買者。我的產品剛好對你有用,所以你就買回去了。可是像小米這種新型企業,在最早的時候就跟用戶產生黏性了,我隻有一個夢想,沒有產品的時候,用戶就已經讚助我,讓我的夢想起航了。所以小米不是一個產品讚助商,而是一個夢想讚助商,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分野。
為什麼TCL的用戶那麼多卻沒有黏性,而別人卻可以產生黏性?其實很簡單,因為傳統企業隻是把用戶當作一個數字。我買了一台TCL電視,假如它不出毛病,我絕對不會想起這是TCL電視,隻有它出毛病的時候,我才會跟這個品牌產生聯係。而這時恰恰是我心裏有很多負能量的時候。消費者心裏充盈著負能量才和你打交道,得到的一定是一枚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