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媽媽來說,產後的保健非常重要。大部分新媽媽在產後都能盡早恢複健康,然而也會出現一些不適症狀。本章根據實際情況,總結出一些新媽媽產後常見的症狀,並提出一些預防和應對的措施。
做好產後檢查項目
產後42天的檢查包括很多項目,除了全身體檢和檢驗血常規、尿常規外,還要進行全麵的婦科、產科檢查。
婦產科檢查主要是通過B超來檢查盆腔器官,看子宮是否恢複正常,陰道內是否恢複正常,子宮頸有無糜爛現象,會陰、陰道或者腹部的裂傷或縫合口是否愈合等。另外,新媽媽如果出現產後合並症,如患有肝病、心髒病、腎炎等,應該到內科檢查;孕期出現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新
媽媽還需要檢查血和尿是否異常、血壓是否繼續升高,以防止轉為慢性高血壓。
產後42天寶寶也要隨媽媽一起到醫院做一次體檢,主要是通過檢查來了解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是否達到健康標準。檢查內容包括寶寶的體重、身高,聽聽心肺等。通過檢查有時可以發現一些異常情況,比如皮膚上的血管瘤在出生時往往並不明顯,但出生後42天檢查時就會一目了然,從而可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新媽媽會陰疼痛的應對法
保持會陰的清潔,每天早晚各用15000的高錳酸鉀水溶液衝洗會陰2次。
新媽媽應朝傷口對側的方向側臥,盡量不要壓迫傷口,這樣也能避免惡露浸漬傷口。
惡露幹淨後,新媽媽可以用較熱的15000的高錳酸鉀水蒸氣熏會陰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熏20~30分鍾。
用紅外線燈或手電筒(也可用家庭普通的60W燈泡)照射會陰部進行消毒、滅菌,每天1次,每次20~30分鍾。
如果會陰單純水腫疼痛,而無感染的跡象,可以用50%的硫酸鎂熱敷,或用毛巾包上熱水袋,放置會陰部進行熱敷。注意熱敷的溫度以50℃為宜,每日3次,每次熱敷20分鍾左右。
新媽媽產後多汗怎麼辦
不少新媽媽在生產之後有出汗現象,都以為這是產後身體虛弱之故,於是大吃補品,結果仍然是多汗“體虛”,沒有任何效果。實際上,這種產後從皮膚排出大量汗液的情況,醫學上稱為“褥汗”,產後多汗完全是一種身體生理性調節的現象,與產後的新陳代謝活動有關,而與產後的身體是否虛弱並不相幹。
在妊娠期間,孕媽媽體液大量積蓄,僅體液排出就較孕前增加30%左右。一個正常人的體液量約占體重的10%,為4000~5000毫升,而妊娠期孕媽媽則要增加1000毫升之多。分娩之後,這些體液就成為多餘的東西,如果不排出,不但會增加體內循環的負擔,甚至會增加心髒的負擔。
正常情況下,新媽媽多餘體液排泄有3個主要途徑:
通過腎髒由尿液排出。
通過肺的呼吸排出。
經由血管,通過汗腺由皮膚表麵的毛孔蒸發。
這就是產後汗多的原因之一。
此外,一般情況下新媽媽甲狀腺機能亢奮,月子期間,脂肪、糖、蛋白質代謝旺盛,故多出汗。還有,產後進食較多的高能量食物,又多喝湯水,這也是產後多出汗的原因之一。總之,產後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擔憂。
有一種非正常的病理性出汗,醫學上稱為“產後汗出異常”。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出汗持續不斷,常兼氣短懶言、倦怠嗜睡,而且睡中多汗,有的醒來即止,還伴有五心(手心、腳心和心髒)煩熱、口幹咽燥、頭暈耳鳴等症狀。所以,新媽媽必須鑒別自己是否屬於病理性的異常汗出,以便及時求醫診治。
新媽媽中暑的應對法
在炎熱的季節,如果母嬰居室不通風,新媽媽還長衣長袖地捂月子,這時體弱的新媽媽就很容易中暑。
月子中暑的最初表現是新媽媽感到口渴、惡心、頭暈、胸悶、渾身無力、心慌等。一旦出現這些症狀要立即開窗通風、降低新媽媽周圍的溫度,或者去涼爽通風的地方,喝些糖水或淡鹽水,很快就能恢複。
如果中暑進一步加重,會導致新媽媽體溫上升、麵色潮紅、胸悶加重、皮膚幹熱、痱子布滿全身、停止出汗或雖然出汗但體溫下降、嚴重口渴。這時需要進一步降溫,在室內灑些涼水,或放置一些冰塊降溫,還可在新媽媽頭部、腋下、大腿根部放冰袋,並送往醫院,適當服藥以減輕症狀。
產後抽筋的應對方案
產後,新媽媽常常出現手腳麻木、抽筋的現象。因為產後內分泌的變化,使新媽媽手部和腳部肌
肉的力量與彈性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產後新媽媽過早、過多地從事家務勞動,長時間抱寶寶,長久站立或者遇到風寒,接觸涼水,就會使關節、肌腱、韌帶負擔過重,引起手腕部及手指關節和腳及腳後跟部疼痛、麻木或者抽筋,而且不易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