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培養女兒父親不能缺席(1 / 3)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父親是女兒形成女性氣質的導引者、支持者和認可者,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女兒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在3歲左右開始從與母親的一體關係中分裂開來,把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與父親的關係上。小女孩兒到了3歲左右,認知能力和獨立性都有較大提高,達到一個轉折點,意識裏開始清晰地發現了父親……

1.教育女兒父親當盡責

孩子們的性格與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普遍來說,母親的影響是比較深的,但父親對女孩兒的影響也是一份不可磨滅的印記。

——宋慶齡

在家庭中,母親對男孩兒的身心影響最大,而父親對女孩兒的身心影響最大。美國和新西蘭的研究人員一項聯合研究表明,父女關係好,不僅對女孩兒的心理影響大,而且這些影響還通過心理、神經和內分泌左右女孩兒的發育,要麼促其正常到達青春期,要麼提前或延遲其跨入青春期。

沒有父親的女孩兒或受到父親辱罵、被父親持否定態度的女孩兒,青春期出現得較早;相反,父女關係較好,父親對女兒持肯定和欣賞態度,這樣的女孩兒青春期發育出現得較遲。這表明父親在生活中對女兒的關心程度和是否持肯定態度,不僅影響女兒的心理形成,也影響女兒的生理發育。

專家們認為,女孩兒早熟必然伴隨過早思春和接踵而至的性生活及生兒育女,這也是一些國家少女母親增多的原因之一。這顯然不利於下一代的成長,也不利於少女母親本身的健康。此外,早熟帶來的早衰現象,以及少女母親生存和養育孩子的經濟能力,是女孩兒人生最根本和最現實的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若想女兒正常地發育成長,正常地踏入青春期門檻,為父者該懂得怎樣與女兒相處。

宋慶齡說過:“孩子們的性格與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普遍來說,母親的影響是比較深的,但父親對女孩兒的影響也是一份不可磨滅的印記。”

“男主外,女主內,教育孩子是母親的事。”很多父親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掙錢養家,使全家生活富裕、吃喝不愁,自己就基本完成了任務。教育子女不是自己該想的事,孩子的教育應該主要由母親負責。

“我太忙了,根本顧不上教育孩子。”有些父親工作的確很忙。但是,忙不是絕對的,更多的是一個計劃不合理的問題,父親再忙也應該抽出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和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問題和想法。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父親是女兒形成女性氣質的導引者、支持者和認可者,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女兒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在3歲左右開始從與母親的一體關係中分裂開來,把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與父親的關係上。小女孩兒到了3歲左右,認知能力和獨立性都有較大提高,達到一個轉折點,意識裏開始清晰地發現了父親,就這樣女兒打破了與母親渾然一體的關係。

宋嘉樹在教育子女時表現出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受到當今父母的稱道。宋氏夫婦共養育了6個子女。他們的3個女兒——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宋嘉樹教育子女堅持了3個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不計毀譽,務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樣;三是和孩子們做朋友。

宋嘉樹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開辟了一塊沒有封建主義樊籬的樂園,使3個女兒有幸在民主、平等、先進的生活環境中健康成長。宋靄齡和宋美齡天生聰穎、大膽潑辣,在她們隻有5歲時,宋嘉樹就送她們到寄宿學校中西女塾讀書。宋慶齡與姐姐和妹妹一樣聰明,卻不像姐妹那樣大膽潑辣、鋒芒畢露。7歲時,父親也送她到中西女塾讀書。宋靄齡13歲時,宋嘉樹夫婦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國求學,使宋靄齡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1908年,宋氏夫婦又把另外兩個女兒一同送到美國接受教育。當時宋美齡年僅11歲。由於年齡小,在威斯裏安女子學校注冊為特別生。宋嘉樹使這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接受西方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靄齡極富音樂和表演方麵的才華,宋氏夫婦便努力做大女兒表演的最佳“搭檔”。在傍晚時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練而凝神地彈奏鋼琴;幾個兄弟姐妹圍在一起,聽宋嘉樹和大女兒的男女生二重唱。靜聽著父親那純美洪亮的嗓音隨著琴聲唱出的美國南方民歌,宋靄齡、宋慶齡和弟妹們從心底升騰起對父母的崇拜、敬仰和熱愛。

宋慶齡生性穩重、靦腆,和姐妹兄弟們在一起時,她總是最文靜的一個。不過宋嘉樹為孩子們營造的生活環境和氣氛,也使小慶齡於天性之外受到補益。在假期裏,三姐妹和小兄弟們在院子裏玩耍,爬過院牆到別人的田地裏嬉戲;他們到田野裏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蟲鳥,無拘無束地盡情歡笑。

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黃包車”的遊戲,宋靄齡裝作黃包車夫,宋慶齡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後又蹦又跳。正玩得開心時,不料“車夫”拉車用力過猛,雙手失去控製,一下把“乘客”拋了出去。“車夫”愣在那裏傻了眼,知道自己闖了禍;“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滿臉不高興。

這件事被宋嘉樹知道了,他慈愛地對宋靄齡說:“做遊戲也要有分寸,‘黃包車夫’可不光是使力氣呀!傷了‘乘客’還怎麼拉生意呢?”小靄齡不好意思地笑了。

宋嘉樹又笑著對宋慶齡說:“我們的‘乘客’這樣寬宏大量,這樣勇敢堅強,真是了不起!”小慶齡受到父親的誇讚和鼓勵,一臉的陰雲散去了。長大以後,宋慶齡真的成為一位既富有愛心和寬容,麵對邪惡勢力又敢於鬥爭的偉大女性!

國外有研究人員對孩子的自尊心做了研究,結果表明:談起父親,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備感親切。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相比,他們感到自己的父親更和藹、更善良。研究者認為,父親的態度和藹可親又不隨意遷就,能夠掌握教育的分寸,是培養孩子樸實、正直、無私等優秀品質的最佳條件。教育女兒,父親的作用不可低估,父親的角色不可替代。早在70多年前,魯迅先生就提出“我們怎樣做父親”的問題,直到今天,這個現實而尖銳的問題,仍然困擾著許多人。

怎樣做女兒的好父親呢?以下幾條準則,可供參考。

①明確行為的準則但不要強加於孩子。應向孩子指出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如果孩子不同意,要弄清原因,一起討論,耐心疏導,絕不能硬性規定必須這樣做。應當承認孩子有權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感情,要以朋友的形式來交流。

②不要教條主義。切勿經常板起麵孔引經據典地來教訓孩子,要注意孩子的愛好和個性。有些道理要說清楚,比如:偷盜和撒謊是可恥的,但有些事情不能生搬硬套。

③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不要過分包辦代替,以為孩子沒有你不行,要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提出一些具體明確的要求,放手讓他自己決定該做的事。

④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當孩子做出某個決定或承諾時,告訴他要對自己的做法及後果負責。這樣可避免事後不必要的牢騷和埋怨。比如:孩子如果執意要睡到過了早餐時間再起床,那麼午飯前不能給他任何東西吃。

⑤不可當眾羞辱孩子。孩子犯錯時,切勿驚慌失措,也不可聽之任之,應與他真誠交談,幫他走出誤區。溺愛不對,打罵也不可取,當眾揭短更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訓斥羞辱會使孩子感到恥辱。孩子特別在乎朋友同學的看法,應當維護孩子在同學、朋友麵前的“麵子”,該談的問題私下裏解決,絕不能當眾羞辱孩子。

⑥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青春期是孩子身心變化較大的時期,這時的孩子往往要學大人那樣自己拿主意,對此,父母要理解,該讓他自己做主的事就放手讓他做主。

⑦父母要敢於承認錯誤。父母有錯應認真反思,敢於對孩子說“對不起”,這樣做不僅不會失去尊嚴,反而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加深親子情感。

⑧允許孩子有隱私。孩子需要親切的關懷但不是監視,即使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必須幹預也要注意不能傷害孩子。一般情況下父母不宜過問孩子的隱私。

⑨對孩子不可求全責備。對孩子的期望不可過高,父母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同孩子的溝通上,隨時理解他的心思和要求,經常給予鼓勵,尤其父親,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2.父親對女兒影響至深

每位父親對女兒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他在自覺不自覺中影響著女兒的擇偶標準、影響著女兒的性格、影響著女兒的氣質……對於女孩兒來說,父親的影響是巨大的,但這種影響究竟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往往取決於父親本身。

很多女孩兒都偷偷地穿過媽媽的高跟鞋和長裙子,她們看著鏡子裏那個小不點,幻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媽媽那樣風姿綽約的女人。然而,也許女孩兒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洗手的姿勢、哈哈大笑的樣子更像爸爸,甚至在她的內心也一直在向著父親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每位父親對女兒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他在自覺不自覺中影響著女兒的擇偶標準、影響著女兒的性格、影響著女兒的氣質……

父親是女兒遇到的第一位男性,因為處於這個重要的位置,父親能為女兒樹立起一種男性的標準,而這個標準比從其他任何人那兒得來的都具有權威性。

女孩兒常常希望別的男孩兒像父親那樣來對待自己。在父親和女兒相處的過程中,父親使女兒懂得了男人的深沉和廣博、榮譽與正義、價值與意義。當父親真誠地麵對女兒,真實地表現出自己的男子漢氣概時,女孩兒也學會了尊重男性、平等地對待男性。與此同時,她也將學會青睞那些尊重她、平等地對待她的男性,而避開那些有恐嚇、暴力和虐待傾向的男性。或許這正如那句老話所說的:“女兒長大,嫁夫如父。”

對於女孩兒來說,父親的影響是巨大的,但這種影響究竟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往往取決於父親本身。

在女孩兒的人生之路上,父親能夠指引她對男性懷有正確的認識;也有可能錯誤地引導她,令她在與男性相處時困惑迷惘、不知所措。

另外,父親在與女兒相處的過程中,也教會了女兒如何與人相處,更確切地說,是如何與異性相處。

一位媽媽發現6歲的女兒正在跟爸爸討論《孫子兵法》,她不由得想到女兒的未來:將來女兒帶回家的小夥子一定也會對古代文化津津樂道。

這位媽媽的想法並非沒有道理。調查表明,5個女孩兒中有2個會顯示出和異性交往的能力與父親有關。如果說母女的親密關係帶給女孩兒滿足的體驗和情感的支持,那麼父親與女孩兒的關係,則使女孩兒初步懂得了怎樣與異性相處,以及如何維持與異性間的關係。

“女兒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女兒大了自然就會和爸爸疏遠”,這是我們常常能聽到的描述女兒與父母之間關係的話。但是,心理學家卻指出,盡管母親在生活層麵上更多地影響了女兒,父親卻會對女兒的性格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媽媽表達愛的機會更多,媽媽給予女兒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而爸爸則不同,他隻有在女兒取得成績的時候才把愛作為一種獎勵給她。然而女孩兒的心靈是細膩敏銳的,爸爸的這種不善於表達會被女兒看做是爸爸不愛自己,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女孩兒會變得自卑、悲觀,甚至對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感興趣。相反,如果女孩兒有一位關注她,並善於表達自己情感的父親,那女孩兒在父親的關注和鼓勵下,就會變得自信、樂觀,做任何事情都充滿積極向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