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增值之道

智慧池

作者:白剛

隻要與人構建了信任關係,就有機會不斷改進、整合相關產品或服務為人創造價值,把自己嵌入到顧客的生活當中,成為他們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

白剛

《管理智慧》創始人,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社區商務營銷與企業成長理論的研究專家

美國Uber公司,年銷售額不過4億多美金,卻被資本市場估值為410億美金,原因在於它不是一家“打車軟件或服務公司”,而是“為移動中的人(moving people)提供解決方案的公司”。兩者有天壤之別:前者是圍繞產品的生意,任何一個產品都有生命周期、會有替代者,不可能賣到無限;後者是圍繞人的生意,隻要與人構建了信任關係,就有機會不斷改進、整合相關產品或服務為人創造價值,把自己嵌入顧客的生活當中,成為他們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

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亞馬遜公司在1994年從賣圖書起家,就被資本市場以及喬布斯這樣的商界領袖看好,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一家圖書銷售公司,而是圍繞人的互聯網生活的一個綜合服務商。

迪斯尼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製作動畫的電影公司或者主題公園,而是圍繞孩子的快樂童年提供服務的公司,它滲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麵麵,盡管它自己不做衣服、文具等,但它成為一個整合者。

安踏沒有把自己看作是一家運動鞋公司,而是為運動的人提供裝備的公司;耐克又讓自己進一步向人的生活中滲透,從運動裝備走向運動和休閑;現在的阿迪達斯甚至成為寶潔的競爭對手,延伸到日化品。

小米公司是國內企業的新典範,它從未把自己定義成銷售智能手機的公司,而是年輕一代的夥伴,圍繞他們的數碼生活提供解決方案。

在現在的時代,圍繞人的生意將成為主流。企業的發展路徑是沿著兩個方向延伸:一個是不斷擴大顧客社區,努力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另一個是不斷向顧客生活方式中滲透,為人提供更多服務。

圍繞社會發展製定商業模式

社會的發展是圍繞人的。從商業的角度看社會發展,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企業的商業模式需要順應不同社會階段的差異。

第一個階段,消費者的追求是“有”。人太窮了,什麼都沒有,形象地說法是“10個人1份飯”,消費者的目標是“1個人1份飯”,而且是在自己購買能力內的1份飯,強調的是“便宜”。這個時期的成功企業基本都是采用單一產品大量生產和銷售模式。

第二個階段,消費者的追求是“優”。已經能做到“1個人1份飯”了,我能否吃得好一點?要求的是“性價比”。而且,優的標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所以有了差異化。這個時期的成功企業強調的是定位,以及以細分市場為基礎的產品線戰略,采用的是精益生產和深度分銷模式。

第三個階段,消費者的追求是“美”。差不多是“1個人10份飯”了,消費者需要的不再是性價比,而是體驗,是舒適、愉悅、美好、成就、社會認可之類的感受。這個時期,企業若想成功,就需要轉變為圍繞人的生意,采用按需生產和社區商務模式。

企業提供的不應該是某種產品的卓越性能,而是符合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某種結果。從這個角度思考,IBM公司就從軟件和硬件轉向了IT服務,軟件和硬件隻是提供服務的一種手段或一個部分而已;米其林公司就從輪胎銷售轉向了運輸服務,輪胎成了提供服務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