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窩:一場事先張揚的I PO事件
項目池
作者:劉悅坦 李悅
別人沒走過的市場,窩窩走過;別人不熟悉的市場環境,窩窩摔過跟頭,窩窩具備那些在咖啡沙龍裏高談闊論商業革命的人所不具備的——生態經驗。
2015年1月31日,國內最大的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台之一窩窩團赴美IPO,中國第一支O2O類型企業衝刺海外資本市場,如果成功上市,窩窩將成為中國O2O第一股,也將是2015年在美上市的第一家互聯網企業。對於狂熱成長的中國電商市場,這個開年大紅包式的好消息卻變為一個笑柄,掰腳指頭算性價比的,裝半仙兒摸骨猜未來走向的。國人素來不缺乏浪漫流氓主義情結,企業沒死幾個來回就赴美上市的都算不上是革命性創新,我們也先天缺乏商業審美與經濟品位,一道四川菜橫行全國,一個天貓就變為全球華人赴美上市的樣板,但,窩窩這次秋菊式的上市,更像是討個說法。
窩窩需要“轉型”?
曆史上從來不缺乏說法。公元前353年,沒有人看好一個瘸子和一個將軍的對決,瘸子步步都是敗招,招招都是敗筆,筆筆都是臭棋,讓大將軍欣喜地四處撿漏,最終被擒。這個瘸子叫孫臏,這個將軍叫龐涓,這個瘸子後來寫了本書赴美上市,被西點軍校列為“全球不讀就蠢”係列之一,這個戰法,後人稱為裝孫子,排在十大嚴重被誤讀的案例之首。窩窩團的成長就是一部典型裝孫子的案例,多年來業界影響力之小,品牌故事之乏味,操盤手法之樸實,讓眾多的真孫子對本次IPO咬牙切齒:咱中國人第一個O2O企業亮相怎麼就是他呢?窩窩的生存密碼,懶得整理,沒得整理,無法整理,讓其成為最沒有段子的電商企業,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 “窩窩,你媽喊你去轉型”的眾詬。
窩窩需要轉型,是因為中國互聯網根本就沒型。團購沒有型,O2O沒有型,赴美上市更沒型,在一片漆黑中,所有趟過電商界河的同人們都試圖給手下的石頭定位於一個型。但,很抱歉,團購沒什麼型可定,從大眾點評到美團,沒有一個經過Groupon的成長過程和成長環境的。Groupon,這個被中國電商界封為“新商業浪潮”的團購超極模式,從未能在中國長大,便匆匆變老。中國的團購圈從產品到營銷都還沒做透,沒做明白,出生便是風聲鶴唳,野蠻淘汰後便直接跟風來到O2O時代。在中國,以窩窩為代表的團購電商身上具備太多的時代烙印:沒有轉型,隻有長到走型,這也是多數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成長變化的無奈,轉型這事,和企業自身主觀願望與整個信息時代發展時機並無太大關係。盡管活下來,但窩窩的前景卻並不樂觀,因為窩窩的本地生活服務類型就屬於這種中國式轉型的代表之一,窩窩要進軍的領域具備其典型的三大難題,一是目標領域過於前瞻,二是產品成本過高,三是基礎條件不具備競爭優勢。
少即是多
中國的本地生活服務是塊大蛋糕,人多、需求多樣化、成長旺盛迷惑了很多的龐涓。首先,本地生活服務類型市場實際在多數國內城市並未形成規模,在已形成的市場,存在著雜亂的生存特征與生存環境。本地生活服務平台不同於天貓,產品清晰,認知無障礙,即便是發展尚可的58同城,也是不停地在調整對這個市場的描述,反複告知到底什麼才叫生活服務,其複雜與多樣化決定了本地生活服務注定是“燒出個需求”的商業模式。其次,窩窩的目標開店服務戰略與更多的網店先驅們走過的路並無明顯的差異化,“將實體店搬到網上去”看上去是一個剛性需求,但智能信息的爆炸式革新將這種需求已變為一種雞肋式選擇,窩窩式O2O最終將很容易蛻化為B2O,在窩窩的招股說明書中,並沒有看到對這種風險的控製方案。再次,窩窩的科技競爭力嚴重匱乏,將製約窩窩開展本地服務。從高德導航到滴滴打車,從微信到百度點評,對本地生活服務形成真正衝擊力的並非是缺乏平台,而是以解決需求改變生命運動模式的科技力量,對於窩窩而言,沒有科技隻是依賴平台經驗,顯得過於老生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