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創業家已經登場
讀書
作者:陳一丹
為理想、誌趣工作和創業,會獲得超越現實但又不離開現實的幸福和快樂。這就是已經登場的“90後”,這就是未來改變社會的“90後”。
前段時間,騰訊產品家沙龍搞了數場“90後”企業家專場,邀請10多位創業者分享經曆和心得。他們的發言內容單篇發出時已有不小影響,騰訊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將其彙編成書,就有了這本《我是90後,我是創業家》。我相信這些“90後”創業者的故事對身邊其他人、對騰訊,對社會都有啟發。
這些故事給我一個明顯的總體印象,即悄然間,我們已身處一個全新時代。我覺得每個人都需及早有些認識。
無後顧之憂。以前,我們經常談論“80後”如何叛逆、難管,很少想到“90後”,感覺“90後”還在讀小學、中學,最多讀大學,還沒進入社會。突然間,“90後”大量出現,且極具創意,思想成熟,是極了不起的一代人。
對這一現象,該書中的一位“90後”創業者、“如是娛樂法”聯合創始人劉莐運用社會學理論做了分析,我覺得很有道理。她表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人是“50後”,基本一窮二白,沒有積累;“60後”很幸運,趕上上大學和中國經濟起飛,現在依然是社會主流;“80後”是“50後”的後代,父母給他們的傳承不多,且多有負擔——“80後”除了養活自己,通常還需考慮如何讓父母過得更好。而“90後”截然不同,他們的“60後”父母有很強的經濟能力和社會人脈,不但不需被養,還能幫到子女。所以,“90後”沒有後顧之憂,中國第一次出現了“可以幹自己想幹的事情”的一代人,這代人噴薄而出的創新力,會幫助中國進入一個極具創新力的年代。
互聯網原著民。從這些“90後”孩子的經曆中,還可以看到互聯網帶來的巨大好處,這又是這一代人的幸運。這些創業者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他們在做自己事業的時候,會經常遇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阻力。中國家庭還是有很多傳統觀念的,比如,“火箭哥”胡振宇從小試製炸藥、晉學堂CEO李逸凡想先開公司後上大學、黑客社區SegmentFault CEO高陽不上大學,這些都是離經叛道的做法,受到過很大阻力,但他們幸運地堅持了自己的想法。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互聯網把特立獨行的人連接起來,讓他們可找到同道中人,知道外麵的世界,因而更容易堅持自己。
可以說,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幹自己想幹的事,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傳承,在互聯網上可以得到最新的知識,找到同道之人,都極大地解放了“90後”的創新力。
後喻文化時代。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提出的“後喻文化”,即長輩反過來向晩輩學習。我們處於一個不斷改變的科技文化時代,我們需要向“90後”年輕人學習。
同事說, 騰訊搞一係列“90後”活動,一個重要的初衷是讓騰訊向“90後”創業者學習,更好地了解“90後”、“00後”的需求。這是有道理的。騰訊一個很大的擔憂是搞不懂年輕人的想法,這直接關係到騰訊在下一個10年的發展。
很多人現在講跨界學習、跨界融合,恐怕還需增加一個視角,那就是跨代學習、跨代融合。這些年輕人的想法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認識到未來這些年輕人一定會做出更多百億美元、千億美元的公司,所以推薦給大家。
編輯:王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