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揚長補短 相得益彰(1 / 3)

揚長補短 相得益彰

書屋講壇

作者:魏毅

我是屬於所謂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一代人,小時候受過一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熏陶,而後經曆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巨變,接著有機會乘改革開放的東風來到美國深造,學習科技,同時也體驗西方生活及文化。我在哈佛大學工作期間與研究國際關係及東方西方文化的教授學者們接觸較多,多年來源於自己的生活閱曆及通過參加學校有關講座和研討,我對東西方文化的共性及其差異越來越感興趣。我閱讀了一些有關文獻和專著,尤其更關注中、美兩國和國際形勢的發展及其文化背景。近幾年來我覺得有不少感觸和收獲,在和家人及朋友交流之餘,有意將其中一部分寫出來,希望能和更多有興趣的東西方人士交流和探討。

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是人類和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跡。它不僅使數以億計的人民脫離貧困,也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盡管中國的人均收入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很低,但正如《金融時報》指出的:“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擁有巨大的全球影響力,這在現代史上還是頭一次。”這也意味著中國和世界各國都麵臨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麵。如何保證中國持續性的發展,保證世界各國的合作和共同發展,都是現實的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不少熟悉中國曆史的西方學者包括哈佛大學的Kirby 和Ferguson教授,在他們的文章和演講中都指出:回顧數千年世界曆史,中國的經濟和國力在很長時間裏都曾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隻是在近兩百年左右落後了。現在中國的崛起,不過是她正在重返其過去長期擁有的地位而已。

盡管如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Ferguson教授和一位德國經濟學教授 Moritz Schularick在2006年提出Chimerica[Chi(na)(A)merica],即中、美兩國合作互惠的觀點,然在2009年指出這樣的合作不可能維持(The end of Chimerica)。一直以來,有關專家學者對中美關係極為重視,做了大量的研究,由中文譯成英文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中國著名學者閻學通教授的文章“How Can China Defeat America”(中國如何打敗美國)就是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當然,多數人還是希望國家及世界的發展前景是和諧的,但願不會是像前哈佛大學教授享廷頓1993年在《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中推測的那麼難以調和。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中國、美國和歐盟各國各自在國內都麵臨著各種社會和經濟問題。其中不少都與國際貿易與協作密切相關,而解決這些問題自然是各國都麵臨的當務之急。

中國政府最近提出要重視和提倡文化建設,認識到“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在美國,許多專家學者也認識到美國的經濟危機和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黨派隔閡等問題都與社會文化裏的意識形態(Ideology)和道德理念有關。比如在最近出版的“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Reawakening American Virtue and Prosperity”一書中,著名專家學者Jeffrey Sachs 指出:道德危機是美國經濟危機的根源。

作為在美華裔人,我們為中國的興旺發達高興,為我們在海外的地位的相應提高而自豪。很多人也為現存和潛在的國內和國際問題而擔憂,關心如何促進與我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中美兩國友好合作和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

前麵提到的享廷頓教授在他1996年的著作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中譯本的前言中指出:“我所期望的是,我喚起人們對文明衝突的危險性的注意,將有助於促進整個世界上‘文明的對話’。”我們也知道,中華文化裏有“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為貴”,甚至“人天合一”的道理。如果人和天都應該是和諧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也應該可以通過“對話”等方式交流,相互了解,進而合作,和諧地共同發展才對。

文化通常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這其中也包含製度和風俗。在這裏我想著重探討影響和指導人們行為的意識形態(包括價值觀、道德倫理及傳統風俗)方麵的文化。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在有意無意中會受到其價值觀、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法規的影響和製約,而社會法規也是建立在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上的。所以,道德倫理觀念對個人、團體、乃至國家的行為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既然文化中的意識形態有那麼重要,我曾經好奇地想看看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東方文化的核心?同時,根據我在美國二十多年的生活經驗,能不能也用一句話來描述美國或西方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