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讓孩子自覺學習
很多父母習慣於輔導孩子做作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要督促孩子學習,讓孩子改掉懶散的學習習慣。事實上,父母的正確做法,恰恰是不輔導孩子做作業,讓孩子自己來學。
如何讓這些規矩在孩子的生活中有序地運作起來?對此,筆者有如下建議:
1.告訴孩子堅持的力量
“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隻要用心堅持,再細微之力也可以辦到難辦的事。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過,同樣的事重複72次就可形成定式。有一位教師因為受到魏書生寫作的影響,於是開始每天寫命題日記。不到一個月,這位教師開始覺得,寫日記就像每天穿衣吃飯一樣,是一種基本需要。有時候因為外出沒有寫日記,便會感覺心裏缺了什麼似的,再忙也要抽空補上。
孩子也許會給自己製定很多規矩,可是在執行的時候卻是三分鍾熱度,所以父母應該督促孩子堅持守住自己立的規矩。
2.讓孩子第一時間給自己立規矩
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曾說過,對他產生深遠影響的教育是在幼兒園。他在幼兒園學到了飯前洗手、做錯事要道歉、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等小規矩。他認為,這些小規矩成就了他非凡的一生。
正因為人在“規矩”下所形成的習慣有著巨大的慣性,所以,培養孩子自覺自律的行為越早越好。比如說,孩子的地方口音很濃,父母雖然給孩子製訂了改掉鄉音的養成規劃,如讓孩子在家裏說普通話,每天朗誦一篇文章等,可是因為孩子太小,難以執行,時間一長,父母放鬆了管理,孩子也樂得自由。這時,父母每天聽孩子帶有鄉音的普通話聽習慣了,覺得無所謂了,於是孩子的口音就變得頑固了。
3.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一位父親剛引導孩子自己立下了“做作業不拖拖拉拉”的規矩,而且讓孩子作出保證,作業完成之後才能看電視。可這位父親在讓孩子做作業的同時,自己卻在客廳裏看最喜歡的足球比賽。孩子一方麵難以抗拒電視的誘惑,一方麵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自己做作業,爸爸卻可以看電視?一怒之下,孩子棄作業不顧,自己也看電視去了。
父母自己看電視,卻讓孩子做作業,這不僅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也影響孩子的學習。這裏並不是說孩子做作業父母不可以看電視,最起碼父母可以做得隱蔽點,最好是父母自己也靜下來,拿起書來閱讀。
4:給孩子百倍的誇獎
相信很多父母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諺語:數落子千過,莫如誇子一長。父母要賞識孩子,要善於在生活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父母與其糾纏在孩子的錯事上,沒完沒了地批評孩子,讓孩子壓抑自己,不如適時地給予表揚,為孩子每一點細小的進步給孩子鼓掌,為孩子的每一次跨越而喝彩!一個優秀樂觀積極向上的孩子不是打罵出來的,而是誇出來的。
讓孩子學會給自己立規矩,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學習的航道上順利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