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當孩子的撒謊成為一種慣性(1 / 2)

從孩子懂事起,我們就教育孩子要誠實,不要撒謊,然而,孩子撒謊卻仍然是令父母無比頭痛的問題。聽到孩子坦然說出漏洞百出的謊言時,父母會很生氣,尤其是事實真相就擺在眼前的時候。比如,孩子堅持說他沒有假冒家長簽字,而試卷上稚嫩的家長簽名就赫然在目,這樣的謊言怎麼能不讓父母生氣呢?

幾乎人人都會撒謊,即使是成年人,有時為了不讓別人發現他偶然犯下的錯誤也會撒謊。孩子因為常常犯錯,為了不被父母發現而受到責罰,就會心存僥幸,企圖用謊言蒙混過關。

孩子如果偶爾撒謊,父母應當持寬容的態度,不要糾纏不休,以免強化孩子對撒謊的記憶;但是當孩子把撒謊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父母就應當認真分析孩子撒謊的原因了。隻有找出孩子撒謊的真正原因,知道了孩子為什麼撒謊,才能對症下藥,從根本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矯正。那麼,孩子到底為什麼要撒謊呢?

1.孩子撒謊是為了讓父母高興

筆者鄰居鄭姐的兒子非常調皮,經常不做作業,自然鄭姐就會經常被老師叫到學校裏去。通過與老師交流,鄭姐嚇了一大跳,原來在好多事情上兒子和老師的說法完全不一樣。但鄭姐弄不明白的是,關於老師所說的事情,之前她明明都與兒子交流過。兒子有幾次根本沒做家庭作業,他不是說在課堂上就完成交給老師了,就是說今天學校搞歌詠比賽老師沒布置作業,如此等等,都是聽起來很正當的理由。鄭姐這才發現,原來兒子一直都在撒謊。可兒子為什麼要欺騙媽媽呢?兒子居然回答說:“我撒謊,是為了讓媽媽高興!”

原來,鄭姐一看到兒子沒完成作業就會怒氣衝衝,一聽說兒子寫完了作業就顯得很高興。時間一長,兒子為了讓媽媽高興,恰巧又不想寫作業,就用謊言來換取媽媽的開心。

可見,孩子撒謊有時是父母逼出來的。作為父母,在孩子犯一點兒小錯時,有責任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急著說教,甚至歇斯底裏,而是要就事論事,通過父母的行為讓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對父母撒謊。

2.孩子撒謊是為了逃脫懲罰

小宇獨自在家裏玩耍的時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媽媽回家看到,就問他:“花瓶是怎麼碎的?”

小宇說:“是它自己碎的,我在臥室裏玩,聽到嘩啦一聲,我出來一看,花瓶已經碎了。”

媽媽生氣地說:“花瓶好好的,沒人碰它怎麼會自己碎呢?一定是你打碎的。”

小宇叫起來:“不是我打碎的,我根本沒碰它,是奶奶不小心打碎的。”而事實上,奶奶出門之前花瓶還好好的。媽媽自然很生氣:“明明是你打碎了花瓶,還敢撒謊騙我,小小年紀竟敢撒謊,這還了得!”

現實生活中,父母不應該扮演檢察官的角色,不要詢問孩子你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更不應該稱自己的孩子是個說謊的孩子。如果小宇的媽媽這樣說,或許會對她的兒子更有幫助:“花瓶碎了,有一點可惜,幸好你沒有受傷。”

小宇可能因此這樣想:我雖然闖了禍,但是媽媽更關心我,看來沒必要說謊,以後一定要小心,不讓媽媽擔心。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敢於說真話,就不能讓他麵對不可承受的後果,因為對於說了真話就會受到嚴厲責備的孩子而言,謊言變成了他自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