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交鋒(1 / 1)

慕容峻道:“賜教不敢當,王將軍有話請講。”

王敏之說:“燕之國滅,敏之亦心情沉痛。不過世子既然圖謀複國,為何不求助於趙國?世人皆知,燕往日給予趙國極多的恩惠,趙國與燕,可以說是同仇敵愾,宛如兄弟。而我們晉,與燕雖有來往,卻不如趙國親厚,世子又為何舍近求遠,邀晉伐秦呢?”

趙國,是秦和燕的鄰國,與兩國都有領土接壤。趙國的國力弱於秦和燕,但趙國與燕的關係親厚,每當秦要攻趙時,都是燕幫助趙國,打退了秦。

慕容峻聽了王敏之的話,心中想道:此人暗示我舍近求遠,邀晉伐秦是另有圖謀,是想拖晉下水,損傷晉的國力。更重要的是,他是想通過這些話,引起桓聞對我的懷疑,離間我和桓聞的關係,我須小心應對才是。

這樣想著,慕容峻抬頭看向主位上的桓聞,果然桓聞聽了王敏之的話,臉上的表情變得若有所思起來。

慕容峻此時連忙朗聲說道:“王將軍此言差矣,且容峻一一分說。趙之國力與晉相比,恰如螢火之光與璀璨明珠的差別,可以說是天地之別,峻如何敢指望趙來伐秦。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趙國的存亡現在隻在暴秦的一念之間。不瞞諸位,我有一隊琅琊鮮卑騎兵,國滅後投奔於趙,目前趙主尚未明確表示可否收留,隻能無名無分的滯留於趙國。如此情勢,峻安敢指望於趙國?”

聽到此處,桓聞不由微微點頭,慕容峻見此繼續說道:“再說燕與晉的關係,據峻來看,自然是百倍親厚於趙國。王將軍可是忘了,我祖父慕容健曾經因為保全晉的柳城之功,而被晉武帝封為燕王。柳城之戰,我大燕橫挑強秦,與晉並肩作戰。為保柳城,我大燕騎兵傷亡了數萬人,燕、晉兩國也有無數名將在此役中折戟沉沙,舍身報國。這其中就包括大司馬的父親桓顯將軍,也是在柳城為晉血戰而亡呀。後來,我祖父慕容健曾經對我說過,桓顯將軍真英雄也。”

說完,慕容峻以袖遮麵,似是要流下淚來。

此時,大司馬桓聞聽到自己的父親的事跡,也是心神激蕩,兩眼眼圈泛紅。桓聞15歲喪父,父親桓顯一直是桓聞心中的驕傲。今日聽說被世人譽為戰神的慕容峻祖父慕容健,曾經這樣誇獎過自己的父親,桓聞不由心中更覺得榮耀,對慕容峻也覺得更親近了幾分。

想到此處,桓聞對慕容峻說道:“多謝世子還記得我的父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大仇我們必報。”

聽桓聞話裏的意思,竟是與自己同仇敵愾之意了,慕容峻不由心中暗自高興。

慕容峻接著連忙說道:“就依大司馬所言,峻國仇家恨集於一身,大司馬若有差遣,峻願效犬馬之勞。”

桓聞聽慕容峻表達得如此低姿態,心中更是高興,謙遜地說道:“世子言重了,世子英雄年少,桓聞要倚仗世子之處多矣。”

說完兩人繼續把酒言歡,言行舉止間更熟稔了幾分。

王敏之見了,心中暗道:這慕容峻可是真能攀扯,他祖父慕容健幾十年前的往事都提出來了,又討得了桓聞的歡心。這慕容峻雖然年少,但申辯起來聲情並茂,做人又是能屈能伸,此子是胸中有大丘壑之人,有將來成為一代霸主的潛質呀。

王敏之又想,看來目前的情形,桓聞還是堅持要北伐,最後終不免秦、晉鷸蚌相爭,燕這個漁翁還是要得利了。

但王敏之還是心有不甘,就用眼神示意對麵的右衛將軍劉遁開口。

劉遁見了,就抬頭對桓聞說道:“大司馬,若我們現在攻秦,恐怕府庫空虛,糧草不濟呀?”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