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你知道就好。那就這麼說定了,我和如嫣都希望能夠幫皇爺爺和爹分擔一些勞苦。”
靖王十分欣慰。“你們能這麼想就太好了。那麼時候也不早了,你早些回去休息吧,明日還要上早朝呢。”
“好,爹,那我不打擾了。”
翌日,溫暖的陽光穿梭於微稀的空氣裏,清淡、漫漫的晨露香味,彌漫在陽光裏。
朝堂之上,年邁俊朗的男子緩緩邁入了大堂中央,步履矯健的走到龍椅上坐下。
一聲聲擲地有聲,蒼勁渾厚的嗓音,從正上方傳了下來。
“昨日,朕讓眾愛卿思考的問題。你們可有什麼好的看法,不妨說來聽聽?”
底下的諸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無奈的搖頭歎氣。
這軍隊製度,以及科考製度是曆代君王傳達下來的規矩。他們早就習以為常,如若不是皇上提到邊關屢屢失陷的問題,可能還沒有人會意識到現如今我朝軍隊的弊端。
更別提,在一夜之間想好應對之策了。
等了良久,還是沒有人願意站出來。
皇上低下頭,無奈的歎了一口氣。
朝堂之下,靖王和安林世子彼此對望了一眼,一會就達成了某種共鳴。
最後還是靖王站了出來,他身為王爺,是當今皇上和已逝皇後的兒子,說起話來還是比身為世子的林思辰要有分量一些。
“父皇,兒臣倒是有一些看法。”
看到自己最喜愛的兒子在這個時候,勇敢的站了出來。皇上寬慰的捋著胡須,慈愛的望著他。
“瑜兒,請說。”
靖王雙手抬於額前,態度嚴肅的說道。“兒臣,要說的隻有簡單的幾句話。裁去年紀五十以上,身體不適的軍民,軍隊主力以年輕力壯的青年男子為主,每十人為一組,精心訓練,提升軍隊素質。至於,····科考方麵,兒臣認為應該廢除三年製,改為一年製,考生不必遠赴京城,由當地縣令主持考試,優勝劣汰,經過層層選拔,再由父皇欽定狀元。”
而朝堂上下,皇上和諸位大臣,則側耳仔細聆聽,反複思量著靖王提議的可采納度。
在皇上默許的情況下,那些大臣開始交頭接耳起來。
不一會兒就有一些話語傳到了皇上的耳朵裏。
“這個辦法,我認為好。士兵在精,不在多,隻有強力的兵力才是保證國家安全的基本條件。”
“這個提議倒是不錯,科舉製度一改,考生不用苦等三年,更不用進京赴考,隻有極為優秀的學子才能接受最後的選拔,如此一來,考生和朝廷都省了一些不必要的程序。”
“是,想不到靖王殿下,才回來沒多久,就提出這麼好的意見,實乃百姓之福,江山社稷之利啊。”
“可不是,靖王殿下先前就是太子殿下。如果中間沒有發生一點小插曲,這一切都很難說的。沒準,這太子之位日後還會有變故。”
“噓,你小聲點,太子殿下就在不遠處,別讓他聽見了。”
“我什麼都沒說。”
太子位於眾多大臣之前,把後麵的嘈雜的議論聲一字不差的全部聽了進去。
他廣袖下的鐵拳,青筋突起,蜷曲的手指死死的扣在了一起,似乎要掐進手心裏,還不足以壓下去心底濃厚的嫉妒之意。
他轉過頭,不動聲色的惡狠狠的瞟了一眼,站在旁邊非常有自信的靖王。
這些大臣說的沒錯,哥哥原本就是太子。
如果,沒有愛上民間女子,從而與父皇反目成仇,到最後自願放棄太子之位,這個位置豈是他那麼容易就坐上去的。這樣睿智,深沉的男人,又豈是他那麼好對付的。
原以為,哥哥真如父皇所說死於意外。
他也就沒有去追究。
沒想到時隔這麼多年,父皇竟然給他準備了這麼一份大禮。
任何阻擋在皇位上的絆腳石,他都要狠狠的踢開,哥哥也不會是個例外。
皇上的目光在眾多大臣之間掃了掃,然後,慢慢定格在了墨承宣的身上。“墨愛卿,你身為丞相,你認為靖王的意見如何?”
墨承宣立於百官之首,恭敬的看了看皇上,低頭道。
“回皇上,微臣認為靖王殿下的提議可以采納。”
皇上附和的連連點頭,那飽經風霜的臉上漸漸展開一抹笑容,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慢慢放出光彩,透著一股和祥的淡定。“朕聞之甚悅,傳朕旨意,一切就按照靖王說所的去實行,從上級傳達至下級,通知各縣市,即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