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親情交流勝賞景—三年級桂林遊(1 / 2)

讓親情在大自然中升華

廈門人比較守家,特別是過年,一般不喜歡外出。1998年春節,我們全家是在桂林度過的。這次先生能陪我和兒子一起去,我們都很高興,早早做好了出門的準備。

我們這個團共九人,由三個家庭組成,親情味很濃。一下飛機,接我們的導遊就給小孩子們一個紅包,這讓我們喜出望外,錢雖不多,但一下子拉近了導遊與遊客間的距離。

實際上外出旅遊是很辛苦的,下了飛機我們就開始了帶行李的旅遊。先是看座落在桂林市區的象鼻山、伏波山,然後再看七星岩洞。

我們一家邊聽導遊講解,邊認真觀景,在車上休息時還忙著聊天。現代人生活工作都很緊張,就算是天天在一起的一家人,平時也沒有太多時間聊天。如果一家人一起出行,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會有種新鮮感,更容易交流。

我們一家三口天天在一起,多了許多交流機會。坐在車上奔波於景點間的時段是我們互相交流的最好時機,即使累了不講話,不管是誰,隻要一個關愛的動作、一個鼓勵的眼光,就足以讓對方心領神會。

千萬不要浪費這天賜的交流良機!

桂林之行,讓我們一家的親情與親自然之情完美地融合起來,盡管旅途勞頓,但一種滿足的幸福感充盈於胸。我們之間交流產生的愉悅,不亞於遊山玩水帶來的快樂。

勤於溝通加深了解

在旅途中的交流,使彼此間有了全新的認識,孩子會發現父母沒有他平時看到的那麼嚴肅老氣,同樣會流露出童稚般的天真與活潑。

在大自然麵前,無論什麼年齡的人,都會顯現出活潑的天性來。父母也會發現孩子有許多閃光點,平時的調皮成為旅遊時的聰明與創意,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旅行途中或許自理能力與生存能力更搶眼。

總之,兩代人各自看到了對方的優點,願意與對方談得更深更透。這是兩代人間相互的感情需求,而不再是在家裏父母單向乏味的嘮叨。

這樣的認識與交流,是需要從小慢慢建立與培養的。因此,我竭力主張兩代人一起旅行,希望家庭教育能通過旅遊這一流動課堂來更好的完成。

對小時候沒養成交流習慣的家庭來說,就要以旅途中的交流為契機,縮短彼此間的距離,消除裂痕;並把這種交流帶到日常生活中去,成為一種常態,到下一個旅行啟航時,這種交流會變得更加流暢。

一位媽媽認為對自己的孩子很了解,在夏令營活動中,她改變了這種看法。媽媽是學校的老師,孩子在同校讀書,平時母女倆天天在一起,彼此很親。女兒的表現也確實讓媽媽感到驕傲:自覺地讀書,主動積極地參與集體活動,是個有責任心、敢於大膽表現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