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轉變初顯成效
小學階段的兒子,性格偏內向,比較膽小,不願多講話。讀三年級時,曾流露出傷感情緒,暗自嗟歎,茫茫人海,他很孤獨。
兒子的話刺痛了我,哪個做母親的不想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我得讓兒子快樂起來,要培養他開朗樂觀的性格。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是件多麼難的事啊,沒有足夠的耐心與智慧是辦不到的,慶幸的是我成功了。
開始,我投兒子所好,帶他去吃他喜歡的洋快餐和西餐。兒子高興了,話就多,講他學校的事,講他內心的想法;漸漸地,我們變得很容易溝通,無話不談;再後來,交談成了我們的精神需求和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晚飯成了我們家精神與物質會餐,一家三口話題不斷。大到國際形勢,小到身邊瑣事,兒子與我們那份無話不說的親密感情,正是伴著飯香培養起來的。
兒子的孤獨感主要來自學校,他性格內向,不愛也不善於和同學交流。我積極與老師保持“熱線”聯係,希望通過學校、家庭雙管齊下重塑兒子的性格。我們鼓勵兒子多與同學和小朋友交往。有幾家的孩子年齡與兒子相仿,我們經常相約結伴出行遊玩,使兒子受益良多。
在與同伴無拘無束的玩樂中,兒子的笑容多了起來,冰凍的心扉逐步融化敞開。老師也盡可能創造機會鍛煉兒子,如上課鼓勵他積極發言,要求他踴躍參加學校活動與競賽,等等。
經過三年調整,兒子性格越來越開放、大氣,各方麵表現越來越突出。小學六年級當上了班長、競選上了校大隊委、獲得了市三星雛鷹獎章。
找好同齡夥伴一同出遊
剛進中學,我想趁熱打鐵鍛煉他,鼓勵他去競選班長,兒子卻用貌似很充分的理由拒絕了。其實我很清楚,兒子這時還不夠自信,顧慮較多。
如果利用寒假,找一個外向型性格的孩子一起出去旅遊,一定會對兒子有所幫助。初一寒假,我便約一位好朋友和她性格外向的兒子一起去越南玩。
這兩個孩子很有緣,他們是前後屆校友,我和他媽是家校委員會委員。他們學校有個慣例,每年國慶要舉行升旗儀式,誰當上升旗手誰就享有莫大榮譽。兒子當升旗手那次,這個朋友的孩子做主持人,他倆配合得很好,儀式圓滿成功。
這個孩子長得帥氣,人很大方,善於交際,口才好,很惹人喜歡,這正是我兒子欠缺的地方。
2002年大年三十,我們乘飛機來到南寧,與大學同學及他們家人吃了一頓豐盛的年午飯。晚餐就慘了,我們四人滿街找吃的,走來走去,隻有麥當勞在營業。雖然不太願意用西式快餐來過中國年,但沒有選擇。
飽餐一頓後,大家帶些薯條炸雞回酒店,一邊看春晚,一邊吃炸雞,倒是另有一番趣味。
第二天大年初一,我們跟隨當地旅遊團,坐火車到憑祥過友誼關。過關時,邊檢看我們是福建身份證,就把我們四個人叫到一旁詢問。
謝天謝地,隻是問問而已。當時福建長樂一帶偷渡成風,連累了所有福建人,邊檢對福建人查得特別嚴。
過了友誼關,就踏上了越南的領土。如果不是國界碑立在那兒,我們以為還在南寧呢,兩邊的風土人情差異不大。
從南寧到河內路上,兩個小孩玩得很歡,一會兒比誰的英語單詞記得多,一會兒比誰知道的國家與首都多,當時兒子能說出108個國家和首都。
兩個孩子性格不同,待人處事的風格也不同。
朋友的孩子特別結人緣,團裏的大人都很喜歡他。他拿著他姨媽從馬來西亞帶回來的免水洗手液到處給別人用,顯得非常大方。給自己買飲料也很大方,都是買最貴的,一二塊錢的看都不看,但跟越南漁民砍起價來有板有眼,特別狠。兒子就顯得比較拘謹,很少主動跟團友講話,買東西少,還盡買些便宜的,不敢跟人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