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遊英聯邦
兒子人們時常在講,諸如鄧稼先離美歸國、報效人民之類的故事。人們時常談論愛國主義,人們時常講樹立遠大誌向的重要性。然而生活中人們卻總能看到,出國留學絡繹不絕、貪官汙吏潛逃外國的事情發生。
隻有在奧運會之類的時候,人們才會慷慨激昂、為國家之榮譽和成就血脈噴張;隻有當人身處異鄉,睹物深思、望鄉感懷,才能悟到許多深刻的道理,明白“我”和“我的祖國”之間,深刻而不可割舍的關係。
但凡成功者,不可能隻顧自家小利而棄國家大業。“家國天下誌”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必須教給孩子的,走出國門就是最好的途徑。
初一暑假、初三暑假我兩度去了英聯邦國家。第一次去英國,屬於半旅遊半學習性質。住在大學生宿舍裏,全程三周。周一至周五,上半天英語課、搞半天活動,周末則組織旅行。活動包括短途旅行、比賽遊戲活動、自由活動,等等。
遠途旅行到過倫敦、劍橋、巴斯、沃裏克等地,均是牛津周邊1日內往返的旅遊目的地。
第二次去澳大利亞是參加學校的交換項目。當時我與其他五位同學被挑選為訪問學生,在墨爾本的貴族中學夏威爾學院進行為期四周的訪問。
我們住在夏威爾學院的學生家中,並與那裏的學生一起上課、參加活動。各自的寄宿家庭為我們安排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此外我們還到悉尼、堪培拉玩了三天。
飛縱萬裏山
去英國的行程跨越8個時區、上萬公裏航程,花費十多個小時,中途在巴黎戴高樂機場轉機。去澳大利亞盡管隻經過兩個時區,但從廈門到新加坡轉機再到墨爾本,共經過了九千多公裏的航程,跨越了赤道和南北兩條回歸線。
“行萬裏路”,居然隻在一夜之間完成,旅程上有多少驚鴻一瞥,讓人難以忘懷啊!
上海到巴黎的飛行時間約為12小時,途經蒙古、俄羅斯、波羅的海諸國、一些低地國家,最後到達法國。
很快飛機來到貝加爾湖上空,書中讚美貝加爾湖的水草豐美、記載她寬闊而且博大深邃(貝加爾湖是世界最深的淡水湖,達一千多米深,蓄水量約占全球地表淡水總量的約五分之一,而且生態豐富、獨特),親眼看到後更令人佩服不已。
天氣晴好、碧空無雲,貝加爾湖周圍的群山、草場、城鎮、道路都清晰可見。崇山峻嶺中,坐落著如此壯美的湖泊,讓人心中震撼、久久難以平靜。
俄羅斯國境廣闊,小時候我就老是“抱怨”,為什麼俄羅斯占據地圖上如此大的空間;如今飛機飛行幾個小時,還都“逃不出”俄羅斯的“手掌心”。
戴高樂機場是歐洲最重要的機場之一,也是法國最大的機場,我在這裏見識了國際水平的機場服務……
聽說法國以“三水”出名:香水,葡萄酒,加上礦泉水。我花了2歐元買了一瓶達能礦泉水,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在可以遠眺到埃菲爾鐵塔的座位上,咕嚕一口清涼的礦泉水下肚。嗬嗬,算是走了一遭法國吧!
比起赴英的遠行,赴澳的路上稍覺平淡。飛機由新加坡轉機到墨爾本,除了傍晚能看到浩瀚的南海波濤洶湧之外,其餘航程都在夜裏。我們隻能看著飛機在電子地圖上,飛越爪哇海、帝汶海,飛越澳大利亞大陸北端的叢林和中部的荒漠,而無法親眼見到這些景觀。
古人常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文研究天象變化,知天文者能預兆凶吉、洞察天意;地理研究自然與風物,知地理者能胸有寰宇、眼觀八方。地理概念很重要。
首先,它是一種自我意識。譬如我認為我是廈門人,如果我天天呆在家裏不出門,將很難形成這種意識。如果我走在街上一條路、一棟樓也記不住、沒有一絲親切感,也將很難形成這種意識。
我從小放學都是自己回家,走在路上隨意看,漸漸對周圍的環境熟悉了、親切了,也對這片地方產生了感情——這就是所謂的歸屬感吧。
突然有一天,當我研究廈門地圖,找到了我放學常走的那條路,我感覺很興奮。地圖不再抽象,把圖上的線穿起來就是我再熟悉不過的蓮花路口、筼簹湖和體育中心。我和地圖“心靈溝通”了一回,我強烈地感覺到我和我的家鄉廈門密不可分。
其次,它也是一種適應能力。往小的說,“路癡”缺乏有關空間和方位的地理概念和判斷力,他們很難找到路也就很難適應新地方。往大的說,不懂地理的人、不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和習俗,就很難融入新環境。
最後我想說,“知地理而知國家”,知曉地理才能擺脫狹隘、胸懷天下。
隻知道自己左鄰右舍、十裏八鄉的人,眼界也就隻能停留在此;所謂“夜郎自大”正是不懂地理的表現。
一個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壯美風光心存向往、對四麵八方異彩紛呈的風土人情飽含熱情的人,怎麼會不了解祖國、怎麼會不熱愛祖國呢?
飛機外展現的異國風光,對於我這個看過不少國內山水的人更是一種激勵:我為世界各地的山山水水動容,更為祖國的美好河山自豪!
穿越千年史
“——北臨泰晤士河,南麵溫莎森林,東西平原廣闊、森林密布;溫莎城就在腳底下。這就是溫莎城堡。早在征服者威廉時代,就以現在城堡下的小土丘為基礎,建造了一座圓型城堡;迄今這還是城堡的中心建築,女王便居住其間。後來世代君王不斷駕臨這裏,並且建築新的城池……”
溫莎,僅僅是英國之行中,曆史深度的一個象征。
英國之行中處處滲透著曆史:巴斯溫泉是羅馬人兩千年前度假享受之勝地;莎翁故鄉的碧水和綠樹,無不吐露著文藝的馨香;丘吉爾出生地的巨大宅邸和成片的草地森林,蘊藏著英國人民對他的紀念;羅馬帝國在英國留下許多遺跡,參觀博物館時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那眼花繚亂的馬賽克圖案;倫敦更是英國曆史的核心,大英博物館展出的是“萬國曆史”。
當時,我的日記裏滿是一種對曆史的感懷之情,貌似有點超越年齡的滄桑感:
“堡壘森嚴的倫敦塔與華麗炫目的白金漢宮,就是壓抑與舒暢;高不可攀的倫敦塔橋與白淨舒展的千年眼,就是嚴肅與放縱;宏偉壯觀的大英博物館與恬靜優美的海德公園,就是宏大與精美。許多不協調的事物發生在倫敦,但似乎無人介意。就連當年被洋人搶得國破家亡的中國人,在大英博物館看別人從自己國家搶奪的國寶,看得也不亦樂乎。倫敦的不協調更顯出了他的特別。”
當然,也有些明快的描寫和抒情:
“坐著觀光巴士環城旅行,著名景點一個一個地迎麵出現。十八世紀修建、金碧輝煌的大笨鍾敲響了渾厚的鍾聲,一旁的議會大廈在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哥特式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早已結束了晨禱,埋葬了克倫威爾、牛頓以及許多英國皇室成員的那片墓地就在教堂身後;特拉法加廣場上,無數鴿子來回飛翔,無暇顧及那四隻靜靜守衛著高大的尼爾森紀念碑的雄獅;廣場周圍密布了市政廳、各國駐英領事館、國家美術館、國家圖書館、海軍部等許多重要建築,不遠處還有首相府及政府機關所在地唐寧街、皇家騎兵營、中國城;白金漢宮的華麗令人瞠目結舌,倫敦塔橋令人歎為觀止;千年眼與千年橋則完全是現代的藝術,幹練的線條、簡潔的造型、明快的色彩,無一不體現了21世紀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