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返回陝西之後,曹躍得到了一個消息,朝廷新任陝西巡撫為原山西巡撫胡聘之,作為帝黨的胡聘之駕臨陝西,不知意味著什麼。而西安將軍並非鳳山擔任,而是由陝西布政使多羅特·升允來擔任,鳳山被派到武衛中軍擔任副統製一職。
由於武衛中軍都是由八旗子弟組成,所以榮祿親任武衛中軍統製一職。可榮祿身兼數職無法分心,所以實際上鳳山便是武衛軍中軍真正的司令官。鳳山當然更喜歡現在的位置,他看出來了,這西北離不開曹躍,在西北以曹躍為核心已經形成了一個漸漸強大的西北軍閥集團,外麵的油鹽潑不進去。
率軍抵達西安之後,曹躍先是拜訪了一番陶模,向其進行彙報大軍南征西討的經過。幾萬大軍傷亡一千餘人,其中陣亡七百人(包括被殺的六百三十個逃兵),其餘傷兵被安置在各地,曹躍劃下了土地,給退役的傷兵們耕種,並親筆書寫了“三年不收稅三十年不加稅”的保證書。此舉頓時引得數萬血軍士兵們的叫好聲,使得軍心更加忠誠。
陶模聽聞之後,擔憂道:“此舉朝廷不知有何想法?”
曹躍道:“西北地廣人稀,不似中原地少人多,所以這也是我們唯一的優勢了。”
陶模笑而不語,但內心之中隱隱約約感覺不對,曹躍所作所為已經不是單純的作為一名軍官給屬下爭取權利了,而是作為一名主公給忠誠於自己的士兵分封土地。陶模沒有說什麼,因為如今已經完全確定了,曹躍和他的合作關係已經由他支持曹躍,改為了曹躍支持著他了。且新來的陝西巡撫胡聘之早就和陶悅因為兒女親家一事不合,那胡聘之初來乍到處處與陶模作對,陶模需要曹躍支持他對抗胡聘之。
胡聘之作為帝黨支持變法,剛剛來到陝西見到本地如此繁華,頓時大感意外,沒想到沒了巡撫的陝西比有巡撫的陝西還要繁華得多,西安城裏開設了多家工廠,街麵上的店鋪人也多了起來。
隨即胡聘之根據新政,開始要求陝西學正堂進行教育改革,推行西式學堂。陶模作為後黨,自然反對,雙方都上折子奏對方一本,胡聘之彈劾陶模對新政搪塞阻礙國家進步,陶模彈劾胡聘之對改革操之過急影響陝西穩定。
而胡聘之顯然有備而來,這次居然從山西帶來十幾個青年學生來,據理力爭說建立新式學堂必定會讓陝西省人才輩出。在山西做巡撫的時候,胡聘之建立工廠,開辦煤礦,建立學校,為山西省的經濟人文環境做出了極大貢獻。所以當胡聘之來到陝西之後,希望得到一匹人的幫助,在陝西建立學校,立即有十幾個青年不顧一切跟隨胡聘之來了。
督撫不和,使得紫禁城中也是罵聲一片。
眾所周知,胡聘之是帝黨之中的改革派,他是維新變法的急先鋒,因為他一貫以來的主張就是全麵改革,讓國家民眾收益。雖然胡聘之和曹躍有仇,但不可否認的是,胡聘之這個人在做事方麵遠比那些後黨的人強得多。這一點就連曹躍也不得不承認,胡聘之是個好官,盡管他不喜歡自己。
光緒皇帝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尤其是不能偏袒胡聘之責罵陶模,陶模不單單是帝黨的人,他身後還有將近十萬西北血軍,已然成了朝廷西北重器了。所以聖諭下達,申飭雙方,責令雙方各退一步。
陶模於是隻允許胡聘之在西安嚐試建立新式學堂,胡聘之也沒有那麼多新式人才,隻得匆匆建立了兩所小學。不是胡聘之人手不夠,而是沒有那麼多的錢支持著他,可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時候,一個叫做虞立民的浙江商人找到了他,向他提供五千兩銀子,用於再建立三所小學。
胡聘之之子胡光起感激不已,問道:“敢問先生有何需求?”
虞立民笑道:“受人所托而已。”
“先生受何人所托?”
“恕難告之。”虞立民道,“若需要時,自然會告訴你,我家主公不想打擾惦記。”
胡光起將此事和胡聘之說了一下,胡聘之很是驚奇到底是誰,但對方堅持不說,他們也沒辦法查到。
此時皇上再發新政令,責令各省建立警察製度,以取代和接替現有的捕快製度。胡聘之於是找到陶模商議,此時曹躍也在總督府上,出乎胡聘之的意料之外,曹躍非常支持光緒的這一道政令,建立警察製度。
曹躍主動提出由自己嚐試建立陝西的警察製度,陶模思考之後決定由曹躍負責,胡聘之離開甘陝總督府之後,換一拍大腿氣道:“原來讓他倆一唱一和,把我給蒙住了。曹躍已經掌握軍權了,如今再掌握陝西警察,那豈不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我要仔細看好了他,若是他建立警察製度之中稍有不慎,我就參他一本,讓他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