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瀛台,其實就是中南海中的一座四麵環水的宮殿。明時稱“南台”,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在島上修築大量殿宇並由清順治帝於1655年改為瀛台。
瀛台島北原有石橋與岸上相連,橋南為仁曜門,門南為翔鸞閣,正殿七間,左右延樓19間,是中南海的最高點。其南為涵元門,內為瀛台主體建築涵元殿。涵元殿北有配殿兩座,東為慶雲殿,西為景星殿;殿南兩側建築,東為藻韻樓,西為綺思樓。藻韻樓之東有補桐書屋和隨安室,乾隆時為書房,東北為待月軒和鏡光亭。綺思樓向西為長春書屋和漱芳潤,周圍有長廊,名為“八音克諧”,及“懷抱爽”亭。含元殿南為香扆殿,由於島上存在坡度,該殿北立麵為單層建築,南立麵則為兩層樓閣,亦稱“蓬萊閣”,位於蓬萊閣的二樓建有茶室,憑海品茶,是為一景。瀛台島最南為迎薰亭,正對新華門。瀛台山石花草,水天一色,樓閣亭台,金碧輝煌,擁水而居,秀美宜人。
不過一年前,慈禧為了囚禁光緒,下令讓人將石橋給拆了,所有人前往瀛台或者從瀛台出來的人隻能坐船。那小船隻能乘坐三人,往往是掌船太監和一個錄事太監,另外就是光緒了。
光緒每天都要早早地起來,坐著船從瀛台出來,然後前往慈寧宮向慈禧請安。慈禧通常不搭理他,就是讓他這麼來回跑一趟,心情好的時候揮揮手像是趕蒼蠅一樣將其趕走,心情不好大罵一頓。
景色優美的瀛台,如同煉獄一般,光緒無時無刻不想著逃脫出去。可北方人光緒從來沒有學過遊泳,因此也談不上逃出去。再說就在皇宮裏,他能逃到哪裏去呢?光緒每天吃什麼,做什麼,都被錄事太監監視著,所以他憋悶,抑鬱,所以他才表現出一副神經兮兮的模樣。可是當光緒恢複理性的時候,又讓慈禧極為忌憚,慈禧也知道,自己已經六十,而光緒才二十九歲。兩個人明爭暗鬥,一直到曹躍兵變,這才赫然明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
貝明德帶著二十幾個曹躍的親兵來到瀛台周圍的時候,見左右無人,裝作隨意地笑著說:“我去看看皇上住的地方,到底皇上住的地方有啥不一樣的,是不是拉屎撒尿都在炕頭,你們誰要和我去看看?”
其他親兵自然不敢私自離職前往偷窺,人家貝將軍跟隨曹總督那麼多年,而且他現在官職那麼高,就算事後別人追究擅離職守和大不敬之罪也沒貝明德的事兒,可士兵們再是親兵也不成,大家紛紛說貝將軍你快去快回,主公不讓我們打擾皇宮裏的人。
貝明德嘿嘿一笑道:“我就是想看看,他娘的皇上住的地方跟咱們家的火炕有啥不一樣。”
“那有啥不一樣,皇上的火炕估計能天天在被窩裏拉屎,一天用一雙被子。”
眾人大笑起來,貝明德讓一個掌船的太監偷偷地將自己送過去,說自己瞧兩眼就走,隨即上了瀛台。
悄悄地下了船後,貝明德小心翼翼地不被錄事太監發現,潛入瀛台宮殿。
此時光緒正在床邊看著夜色,他對曹躍即充滿著期待又充滿著恐懼,此時突然聽到身後聲音,不由得轉身見到一位身穿血軍軍裝的將軍突然出現在自己身後,沒等光緒反應過來,貝明德跪在地上道:“皇上,奴才貝明德來遲了。”
“啊?你就是貝將軍?”光緒激動地一把扶起貝明德的胳膊,心急如焚地壓著聲音說道:“我什麼時候能出去?”
“皇上,您出去了未必是一件好事。”貝明德小心地說道,“我隻有幾分鍾時間,這次前來就是想要讓皇上您知道,有許多人一直忠心耿耿效忠陛下,您萬萬不要放棄,一定要等待機會,等待我們逐漸強大起來。”
光緒略有些失望地說道:“我知道,要等待,不能急。”
貝明德歎了口氣說:“其實我們最怕的就是皇上您受不了侮辱,給曹躍借口讓他發動政變改朝換代。皇上,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你應該知道,不管是什麼侮辱,皇上一定要忍住。”
光緒知道有許多人支持自己,心中非常感動,說道:“好,我明白,你也要小心,這曹躍不是一般的人。”
貝明德道:“奴才和曹躍相識極早,當年屢次幫助與他,並且暗中透露消息救過曹躍手下兩員大將,一是韓錚,二是李寧,這兩人一個掌軍一個掌握曹躍手下的‘錦衣衛’,他們欠我人情。所以未來我可以騙過他們,他日有機會定會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