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前,8月7日。
兩萬八千八國聯軍在行軍至大興縣後因內鬥不得不停下來解決問題,組建軍事法庭緊急磋商,忙得不亦樂乎,卻不知道此時的大清帝國首都已經發生兵變。聯軍內部的爭執從8月7日一直持續到8月8日黃昏,此時突然收到了大清國使者送來的書信。
清帝國使者說清帝國發生政變,那個挑起戰爭的老女人被囚禁,年輕的皇帝重新上台,年輕的“首相”執掌大權,希望你們能夠退兵,我們和平解決爭端。
八國聯軍內部這下子老實了,大家不爭了,因為對手換人了——曹躍,這個被稱之為大清唯一能打的將軍的人。
列克謝耶夫立即與其他各國司令官認真商討起來接下來的步驟,日本第五師團師團長山口素臣也不再糾纏日本士兵被殺一事。
大家僅僅是在傳說中聽過曹躍這個人,可卻一點也不了解曹躍,甚至有人說中國人是誇大了曹躍的領導力。可大量的證據表明,西摩爾聯隊與李尼維支聯隊遭到殲滅——所以很多人產生了猶豫,是繼續作戰,還是撤回天津?
啊列克謝耶夫主張繼續作戰,因為俄國還沒有完全占領東北,日本人也主張繼續作戰,因為日本人並沒有取得足夠的利益。
反倒是英法美意奧等國希望撤退,主張和談,他們對中國的領土要求並不多,他們更加希望得到商業上的利益以及將中國殖民為他們產品的傾銷地。
德國人的態度極其複雜,因為德國錯過了海外殖民地擴張的最好時機,他們迫切地希望得到一塊比非洲還要好的殖民地——中國就成了他們的目標。因此德國人派遣了兩萬德國皇家陸軍萬裏迢迢從德國本土送到中國,就是為了能夠打下來一塊地盤。可是現在看起來這個夢想是非常難的,德國人不知道是該繼續戰鬥,還是選擇和英法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雙方始終無法說服對方,由於聯軍軍隊以日本和俄國為主,且一萬俄國士兵正在海上增援去往天津的海上,因此阿列克謝耶夫與山口素臣的進攻主張成為了主要聲音,最終決定進攻。
就在他們研究的時候,突然得到消息,日本第五師團的輜重部隊遭到了清軍的伏擊,補給物資全都被炸毀了。由於日本人礙於情麵問題,隱瞞了幾乎被圍殲的消息,導致阿列克謝耶夫等連接司令官做出誤判,他們認為身後的那一支殲滅了日本運輸聯隊的清國軍隊,是小規模的武裝力量,應該是武衛前軍的散兵。
所以阿列克謝耶夫認為過幾天俄國的增援部隊一旦抵達天津,加強運輸保護,敵人的騷擾問題將得以解決。而他們攜帶的補給還可以讓他們繼續常規作戰一個月,即便是高強度作戰,也能持續一周以上。所以,打,打下來北京,即便將來和談了,他們也占據談判桌上的優勢。
阿列克謝耶夫對清政府的使者說:“戰爭的車輪已經啟動,在沒有得到下一步指令前,我們是不可能撤軍的。”隨即將使者送了回去。
經過了一晚上的討論和準備,八國聯軍兵分兩路,以日軍第五師團作為第一集團軍,向馬玉昆以及他的武衛左軍駐守的豐台大營發起進攻,而以俄軍和其他國家軍隊為主力的第二集團軍則向董福祥以及他的武衛後軍駐守的通州發起進攻。
聯軍也意識到中國的北京——通州——豐台的三角防禦體係的作用,如果不拿下豐台和通州,他們將麵臨非常大的危險。不過似乎他們被耽擱的時間略顯遲鈍了,因為他們的對手已經布置完畢,
曹躍接管直隸總督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確定了指揮係統,豐台大營的防禦工作是由馬玉昆指揮負責,所有部隊隻聽從馬玉昆一個人的,除了曹躍親授軍令外,任何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馬玉昆的指揮,明確責任人和責任。同樣,通州也是由董福祥負責,任何機構和人員必須服從董福祥的指揮。
天津之戰大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指揮係統混亂,朝廷既希望將軍們能夠出力,又害怕軍官們軍權過大威脅朝廷的安全,所以給權卻不放權。然而給權不放權適用於和平時期,戰爭時期任何戰爭必須明確核心領導,曹躍便樹立了這次防禦作戰的核心領導。
曹躍是第一責任人,領導人,一切以曹躍的軍令標準,二級責任人便是豐台的馬玉昆、通州的董福祥、血軍右路軍聶嘉,血軍左路軍馮牧瀾,血軍後路軍王兵。明確責任人的中國和先前相比,各方效率提升非常明顯,但是聯軍依舊固執地繼續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