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 京津公路(1 / 2)

從天津到北京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京津鐵路,一條是京津公路,京津鐵路是清政府修建的第一條鐵路,而如今的京津公路同樣也是清政府修建的第一條標準公路。

京津公路在去年建成,用後世的標準衡量,它是20米寬的三車道,地基用石子鋪墊,上麵用瀝青鋪設,在公路兩側是各十米寬的輔路供行人和馬車行使,在輔路的兩側則種植著柳樹做綠化,盡管現在是冬天,柳樹已經掉光了樹葉子,然而筆直的公路遠遠地看過去頗為壯觀。它不但是大清帝國第一條標準公路,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標準公路。

京津公路是大清帝國對外的麵子公路,盡管在百年之後中國到處都是這種公路,然而在這個時代,這種柏油馬路可算得上是蠍子粑粑毒(獨)一份了,不少老百姓專門來馬路上踩一踩。當然也少不得有一些笨蛋,跑過來偷瀝青回家,結果被官府抓到被判了一個傾家蕩產不說,本人還被關了起來。

從前不少外國人願意坐火車從天津去北京,但自從京津公路修建完成之後,洋人更願意坐小汽車在北京和天津兩地通行。

公路的中間是一排排豎起來的欄杆,每隔二十米一根,路麵采取的是右行的方式,不少行人沿著路邊行走,還有不少馬車牛車,但是卻井然有序。而汽車在平整的公路上行使,速度不快不慢,大約是每小時60公裏,沒有人打擾,也沒有人好奇。對於路邊的百姓來說,汽車見得多了,京津公路上,最不缺的就是汽車了吧。

“四年變化,大清國變化很大啊。”辛洛忍不住感慨道。

“是啊,我也沒想到變化會這麼大,當年我們在陝西,哪裏見過這汽車啊,就更別說現在能做什麼大官了。”李寧道。

辛洛注意到公路非常寬,主路家輔路有四十多米,很是感慨了一番,李寧講了一會兒京津公路的建造過程,然後開始詢問辛洛這四年在德國的一切,辛洛也前前後後說了一通,隱去了軍情處的事兒,其餘的倒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辛洛注意到遠遠地有一個大牌子樹立起來,李寧道:“哪裏是龍騰石油集團加油站。”

辛洛道:“是什麼意思?”

“咱們汽車需要加汽油啊。”李寧道。

辛洛說:“我知道要加汽油,可是加油站是……”

“就是儲存汽油的倉庫,在那賣汽油,是龍騰石油集團的一個店鋪。”李寧笑道,“這加油站還是曹二哥起的名字。”

來到這一處加油站,從輔路走了下去,便來到一處非常寬敞的停車場。李寧帶來的這六輛汽車並不是唯一,在停車場停著兩輛小汽車和十幾輛四輪馬車。四輪馬車並不是中國人的發明,而是西方人的發明,而這種四輪馬車的引進也是與京津公路開通有關,在平針的公路上,四輪馬車能夠穩定地運送貨物或者人員,使得這種從英國引進的四輪馬車大受歡迎。在汽車昂貴的情況下,四輪馬車也成為京津公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隻不過由於政府要求馱馬不得在公路上隨便拉糞便,所以每一匹馬的屁股後麵都要帶著一個糞兜子,也正因為糞兜子使得四輪馬車的車廂裏的味道並不好聞,因此一般有錢人家才會坐馬車,而錢多的人家直接就開小汽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