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爭的影響逐漸擴大,除了百姓們日常談論的焦點外,人們感覺到物價開始逐漸上漲,盡管不多,然而通貨膨脹的倪端出現了。作為對經濟最敏感的戶部侍郎,孫汝祺在商業方麵的眼線遍布全國,他及時向曹躍彙報,以糧食價格為例子,今年的糧價小有漲幅,大約為百分之三左右,考慮到今年是一個豐收年,南方大部分地區均獲得了大豐收,而糧價卻反而上漲,因此實際糧價上漲的幅度已經達到百分之十。
作為大清帝國的法定貨幣,紅鈔,因為大量的流入市場,也逐漸導致其價值逐漸下降,此時迫切的需要其他方法來振興財政。
孫汝祺對曹躍說:“經濟對百姓的影響至關重要,但是中國百姓即便再經濟在困難的情況下,也能堅持十幾年,可是經濟的低迷會導致人們心生怨氣,而這股怨氣最終會轉移到主公您的頭上,大家都會認為是您的原因導致世道不景氣。”
曹躍苦笑起來,仗還沒打完,自己的經濟到有一些疲軟了,孫汝祺見曹躍麵露苦澀,安慰道:“主公,其實日本的經濟也非常糟糕,大量工人事業,農民吃不飽,由於日本國家小,反倒不如我們這樣的大國能挺過去。”
辛洛笑道:“你的意思是,戰爭其實就是看誰能挺下去?”
孫汝祺道:“我不懂戰爭,我隻懂得如何賺錢,如何玩轉財政,但是自古以來,打仗不但需要將士們的勇猛殺敵,更需要後方的全力支持。我書讀的少,所以做了官之後閑暇之餘就會一直讀書,最近讀到了漢武大帝,說漢武大帝如何勇猛如何開疆擴土,但是我的老師卻對我說,漢武大帝之所以有騎兵萬騎,戰車萬座,那並不是他的功勞,而是因為文景之治,讓大漢帝國擁有了足夠的戰爭資本。正因為這個資本龐大,漢武大帝才能肆無忌憚地對外發動戰爭。”
曹躍道:“你說得對,戰爭達到最後,打得就是錢,就是資本。把家底子打窮了,最終也隻能成為草寇。明朝為什麼亡了?還不是因為窮,沒錢了,要是有錢,明朝的皇帝會不斷加稅嗎?明朝皇帝不加稅,會逼得百姓造反,滿清入關嗎?這一切都是錢鬧的。”
孫汝祺道:“因此,卑職建議,盡早結束戰爭。”
曹躍點了點頭,隨即心中一陣無奈,戰爭可不是說結束就能結束的。
待眾人走後,王宇才說道:“主公,卑職倒是有一計可安定民心。”
曹躍問:“是何計策?”
王宇低聲道:“引導百姓轉移注意力,將百姓的注意力從吃不飽,轉向支持您稱帝,取大清江山而代之。”
曹躍緊鎖眉頭,曹躍的這個計策這是一切給政治讓路啊,讓自己成為全國的精神領袖瘋狂膜拜,調動起民族情緒和精神狀態,讓大家喝西北風也覺得飽——這種方式六十年後才會出現,王宇居然現在就提了出來,曹躍不禁有一種時空錯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