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馬關條約》的簽訂並不是仇恨的終結,而是仇恨的開始,日本人無時無刻不再記恨著中國人的仇恨,強烈的恥辱感讓日本人陷入了瘋狂之中。可是比起中國的要求,俄國人才是日本人現在心頭之患,他們不可能忍受失去朝鮮半島,這樣明治維新以後所做出來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
伊藤博文承受著國內巨大的壓力,他明白自己已經成為激進人士的死敵,國內的一些激進分子是不會顧慮此時的日本麵臨著戰敗的可能性,他們隻顧著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
7月3日,伊藤博文從首相官邸走出來不久,在剛剛登上小汽車之後,忽然人群之中衝出來三個槍手,拔出手槍同時朝著伊藤博文的汽車接連開槍,隨後他們被伊藤博文的衛兵開槍擊中打死。但是此時伊藤博文已經身中三槍,其中的一槍擊中了伊藤博文的胸口。
衛士們將伊藤博文送到醫院的時候,他已經死了。和曆史上一樣,伊藤博文死於刺殺,然而和曆史上不同,伊藤博文這一次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而不是朝鮮人。
伊藤博文的死其實是日本巨大的損失,因為伊藤博文正在積極策劃與俄國進行和談,爭取朝鮮半島分治,他竭盡全力保存日本帝國在朝鮮半島的最後一點顏麵和利益,拯救被圍困的日本朝鮮軍和日本滿洲軍。然而伊藤博文之死讓這一切被打亂了,明治天皇得知伊藤博文的死後大受打擊,頹廢地堆坐在皇宮內。
以田中義一為首的元老們連忙來到皇宮向明治天皇彙報,外麵已經亂了,因為少部分少壯派軍官發起了兵變。
“怎麼會這樣?”明治頹廢地說道,“自維新開始,大日本帝國勵精圖治,朕自問無不勤奮,未有一天懈怠。而今先與俄國消耗國力,再有中國落井下石,忽聞伊藤公爵被刺身亡,難道天照大神已然拋棄與我?”
“陛下!”眾元老們紛紛跪在地上痛哭不已道。
“報告!”
此時皇宮內侍衛佐藤良渚跑來報告一條緊急軍務,日本滿洲軍第四軍在朝鮮長津湖與在鹹興登陸的俄國陸軍發生激戰,而這些登陸的俄國陸軍是從西伯利亞剛剛增援而來,武器裝備精良,人員整齊兵強馬壯,總數雖然隻有5萬人,可是這5萬人還有大約30萬從朝鮮各地湧出來的朝鮮起義軍,總計35萬人對沒有後勤支援的日本滿洲軍第四軍6萬人,且雙方時期與戰鬥力相比顯然日本人已經處於下風。
經過了三日三夜的苦戰,第四軍終於還是不敵朝俄聯軍,戰敗在長津湖畔。
第四軍司令野津貫道大將被俄國哥薩克騎兵突襲司令部,並且被一個不知道名字的俄國韃靼騎兵給割了腦袋。第四軍四分之一士兵戰死,二分之一士兵被俘,而另有四分之一士兵在總參謀長上原勇作的帶領下向南突圍,擊敗了朝鮮起義軍之後迅速南下,撲向了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