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又得新婦 南定稱帝(1 / 2)

第十七章

又得新婦南定稱帝

肅王在南方期間,全國上下混亂一團,四方反叛軍隊各自為政。肅王依仗自己略占優勢的兵力,找準機會,以滇州為中心,不斷擴大領土。肅王管理軍隊嚴格,愛護百姓,城池攻占後,不僅嚴律將士不得擾民,而且還把所得財物公平分配給百姓,用於戰後彌補百姓的戰爭損傷,以此來擴大生產,擴充兵力,所以,民心軍心都傾向於他。

兩年後,肅王在眾兵將的一再擁立下稱帝,國號仍為‘夏’。而這段時間,陪在肅王身邊的女人是在戰爭中娶的沈姓女子,沈宜君。

初期,肅王的根基並不穩,天下除了弑君自立的晉王外,各方還有大大小小數個割據勢力。其中最為實力雄厚的便是與肅王勢力西側相鄰的安西王鄭桓。鄭桓是夏朝開國世祖的同胞弟弟的後代,子孫一直承襲了祖上的封地。然而,偏偏到了鄭桓,膝下無子無女,安西王位眼看將無法再世襲,因此現在擁兵抗衡的肅王在他眼裏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機會。目前當朝皇帝的政權在風雨飄搖的亂世裏顯得搖搖欲墜,並不被鄭桓看好,但恰恰此時的肅王,不僅名正言順深得民心,而且治兵有方,勢力日漸雄厚,很是有未來一統帝業的潛質。

權衡之後,鄭桓決定要想辦法去‘依仗’肅王。很快,鄭桓的機會來了。肅王為了增強實力,減少戰患,很快向鄭桓拋出了橄欖枝,派人勸鄭桓歸順自己,借機,鄭桓向肅王提出了條件:迎娶自己的外甥女沈宜君。沈宜君的母親正是鄭桓唯一的同母的妹妹,因此,鄭桓對沈宜君從小便格外寵愛,視如自己的親生女兒一般疼惜。雖然想到隻身涉險留在京城的愛妻以柔,但為了大局著想,最終迎娶了沈宜君,同樣視為正室夫人一般,名位上與以柔可謂是娥皇女英。

到此,鄭桓歸順肅王,肅王勢力大增,已經掌控了半個天下,並很快在鄭桓的相助下稱帝。但他並沒有立刻將沈宜君立為皇後,隻是暫時封為淑妃,很快,淑妃為皇帝生下長子,取名為鄭裕。

大婚那日,肅王特意命人把新房布置成了和王府納妃那日相仿的樣子。身邊站立著的人和當初一樣,蒙著蓋頭看不見容顏,和當初一樣,在眾人的簇擁下優雅地款款蓮步走入正堂。不一樣的是,肅王將眼前的女子看做了以柔,想象著眼前是和自己恩愛的女子,想彌補當初大婚時他對以柔的疏忽和怠慢。

洞房花燭夜,他多麼希望當初的自己能走到以柔身邊,他們能有一個美好而終身難忘的初刻,而不是僅僅留給以柔獨自承受的夜涼後的無盡孤獨。此時,他好似重新來到了當日,再一次有機會能去守在她身邊,望著窗前那一把琴,月陰下,以柔獨奏《鳳求凰》的單影。再望向身邊的人,肅王沒勇氣掀開那張曾經錯過的蓋頭,因為他知道,再深情的回憶,也會在掀下蓋頭的一刻,化作泡影。

宜君見肅王遲遲沒有反應,不禁攥緊的手心裏滲出一層冷汗。沈宜君早就聽聞了當今皇二子肅王爺的才貌文武,心裏很是愛慕,發誓將來一定要嫁一個如他一般英明神武的男子漢。可沒料到,機緣巧妙,自己竟有機會嫁給曾經不敢奢望的愛慕之人,在舅舅向自己說出婚事的那一刻,宜君感覺自己輕身墜入了雲端。當然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了,歡歡喜喜的盼著自己婚期,連舅舅向自己說明王妃的存在也毫不掛心。但此刻的等待,讓她突然間開始想起和擔心一些過去:是因為舅舅逼婚的厭惡,還是遠在它方的王妃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