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繪畫和音樂外,傑妮家還有一項教育活動——名畫拚圖。孩子們自己動手將一些世界名畫的仿製品剪成小塊,然後開始進行自己命名的“世界名畫拚圖大賽”,比賽誰能最快地把碎塊拚貼在畫板上。傑妮非常喜歡這項活動,總是第一個完成任務。
克莉斯蒂安·福爾哈德於199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哈佛家訓。
遊戲是動物的本能,所有動物都會做遊戲。小動物在遊戲中學會生存的本領,我們人類也是一樣。通過遊戲,可以促進孩子身體、智能、品德的綜合發展,使孩子的生活不至於單調,因此家長應給予關注,善於引導孩子做遊戲。
外祖父的“語言大拚盤”
美國曼哈頓空曠的郊外布朗克斯動物園裏,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領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在遊玩。老人經常會指著麵前的動物,向小女孩講著什麼,小女孩臉上露出好奇的神情。有時小女孩也會指著一種動物向老人問些什麼。這個小女孩就是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猶太裔美國科學家埃利昂,老人是給予她終生受益的早期教育的外祖父。
製表匠出身的外祖父是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在埃利昂3歲時從波蘭來到美國,是埃利昂兒時最好的玩伴和教育啟蒙者。外祖父精通好幾種語言,他在給埃利昂講故事時,一會兒用俄語,一會兒用英語,一會兒用波蘭語,一會兒又用猶太人的語言,每一個故事都是薈萃了好幾國語言的“大拚盤”,這讓埃利昂興奮不已。
不過,別看埃利昂從小生活在英語的世界裏,但她最喜歡的語言卻是猶太人的語言,她和外祖父交談時,幾乎每次使用的都是猶太人的語言。
早期的語言啟蒙和知識的灌輸,大大開發了埃利昂的智力,為她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哈佛家訓人的語言能力的發展是由右腦控製的,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能夠刺激孩子右腦的敏感區,從而使孩子的頭腦得到全麵發展,提高孩子的智商。
科裏的早期家教。
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格蒂·科裏出生於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中,父親奧托既是一位化學家,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這給格蒂的童年提供了優裕的生活環境,也給父母疼愛孩子提供了充分的財務保障。
奧托認為,學校教育會阻礙孩子的創造性,限製孩子未來的發展,而且在他看來,讓孩子那麼長時間的學習也是一種“遭罪”,因此他專門為格蒂和兩個妹妹請了家庭教師,在家裏進行啟蒙教育。
閑暇時,父親就帶著格蒂母女4人一起出去旅遊度假,他們的足跡幾乎遍布歐洲的名山名水。父親邊走邊講,他的博學在這時候更有了用武之地。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具有一種攝人心魄的美,它不僅大大開闊了格蒂的眼界,使她感受到人類偉大的創造性,也使她終生熱愛大自然。
直到10歲,父親才為格蒂挑選了一所條件非常好的私立學校就讀。從小的家庭教育和父親的耳濡目染,開發了格蒂的智力,使她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為她的將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哈佛家訓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由家長自覺地、有意識地按一定社會、一定階段對培養人的要求,通過自己的言行傳遞給家庭生活實踐,對於自律實施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
從小喜歡聽故事的溫塞特溫塞特出生於丹麥的卡隆堡。父親英瓦爾德是聞名北歐的考古學家,母親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
一天下班後,父親發現溫塞特睜著那雙大眼睛,呆呆地望著天空,他嚇了一跳,以為出了什麼事。一問才知道,原來溫塞特正在想,太陽那邊是否有一個公主。
說到溫塞特喜歡動腦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溫塞特的一個姨媽。溫塞特在童年時的最大樂趣,就是到鄉下聽姨媽講故事。姨媽是一個作家,特別喜歡孩子,姨媽給溫塞特講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那些美妙動人的故事,使溫塞特對生活充滿憧憬和希望。
正如弗洛伊德成為偉大的心理學家之後,始終念念不忘童年那位用童話帶給他快樂的保姆一樣,溫塞特把自己進入文壇的原由,同她的這位姨媽聯係起來。
故事使溫塞特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稍大一些,她就開始閱讀自己能找到的一切書籍,簡直到了“嗜書如命”的程度。
溫塞特於192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哈佛家訓對孩子們來說,童話故事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它還能促進孩子的抽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激發孩子的求知欲。給孩子講童話是一種非常好的早期教育方式,如果能夠讓孩子給成人講故事,做到親子互動,效果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