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拚搏——人生的需要(4)(1 / 3)

我還是最棒的麗莎是來自美國阿肯色州的學生,也是她所在鎮裏唯一來哈佛讀書的人。在她準備起程到哈佛大學前,當地的人都為她能到哈佛上學而感到自豪,她自己也慶幸能有這樣好的機遇。

但是,麗莎的興奮勁還沒過,就忽然對自己的感覺越來越糟糕了。她在哈佛過得很辛苦,上課聽不懂,說話帶土音,許多大家都知道的事自己卻一無所知,而許多她知道的事大家卻又覺得好笑。她開始後悔自己到哈佛來。

她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到哈佛來受這份羞辱,同時更加懷念在家鄉的日子,在那裏,可沒有人瞧不起她。

她身材瘦小,長相平常,多年來唯一的精神補償就是學習出色。可眼下,麵臨來自世界各地的“學林高手”,她已再無優勢可言。

有段時間裏麵,她怨恨別人,歎息自己。後來,她實在無法麵對這個痛苦的局麵。痛定思痛,她想證明自己依然是最棒的。過去的時光告訴她:她已習慣了做雞群中的仙鶴,不甘心做仙鶴中的小雞。

最終,她決定從頭來過,重振昔日的輝煌。

從那天起,她開始學會了打破往日的心理平衡點,她需要在哈佛大學建立新的心理平衡點。

為實現這個目標,她製定了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要讓自己學會如何宣泄不良情緒,調整自己的心態,使她能夠積極地麵對新生活。

以前,她認定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這說明她過於擴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環境中生存的價值。所以一方麵承認她當前麵臨的困難是她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所以她反映出的情緒也是很自然的。同時,她告訴自己,對哈佛的不適應,產生種種焦慮與自卑反應,這在哈佛很普遍,並非隻她一個人。這使她產生了“原來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啊”的平常感。

第二個步驟是竭力把比較的視野從別人身上轉向自己。

她的心理問題是在與同學的比較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處處不如別人,事事都不順心,因而覺得自己好像是天鵝群中的醜小鴨。她在來哈佛大學前,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到哈佛後最好的成績隻不過是四分。

以前,從來都是別人向她請教,但現在,卻是她要經常向別人請教。因此,她當初那份引以為自豪的自信已蕩然無存。原先,她一直是教師心目中的得意門生,校園裏的風雲人物,眾人羨慕的對象。可如今,她已成為校園裏最不起眼的人物。

這一係列的心理反差,使她產生了自己是哈佛大學多餘人的悲歎。她沒有意識到,自己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反差,是因為以往與同學的比較中,她獲得的盡是自尊與自信;但現在與同學的比較中,她獲得的是自卑。

所以,她竭力要求自己:在新的環境裏,學會多與自己比,而不與別人比。如果一定與別人比的話,還要透視到別人在學習成績、意誌等方麵不如自己的一麵。

接下來的第三步,她又采取了具體行動,理清學習中的具體困難,並製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加以克服和改進。同時,經常參加一個哈佛本科生組成的學生電話熱線,讓自己在幫助別的同學的同時,也結交了不少新的知心朋友,更重要的是,她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重新感到自信心在增長,感到哈佛大學需要她,她不再是哈佛大學多餘的人了。

哈佛家訓人生不可能隨時都是順境,每個人都會有失落之時。重塑前進的新目標,朝著理想中的目標前進,踩過所有的荊棘,就能踏上人生全新的起跑線。

敢想敢幹才能成大事一個黑人母親帶女兒到伯明翰買衣服。一個白人店員擋住女兒,不讓她進試衣間試穿,傲慢地說:“此試衣間隻有白人才能用,你們隻能去儲藏室裏一間專供黑人用的試衣間。”可母親根本不理睬,她冷冰冰地對店員說:“我女兒今天如果不能進這間試衣間,我就換一家店購衣!”女店員為留住生意,隻好讓她們進了這間試衣間。自己則站在門口望風,生怕有人看到。那情那景,讓女兒感觸頗深。

又一次,女兒在一家店裏摸了摸帽子而受到白人店員的訓斥,這位母親再次挺身而出:“請不要這樣對我的女兒說話。”然後,她對女兒說:“康蒂,你現在把這店裏的每一頂帽子都摸一下吧。”女兒快樂地按母親的吩咐,真把每頂自己喜愛的帽子都摸了一遍,那個女店員隻能站在一旁無奈地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