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的鳥兒反駁說:“田鼠先生,你自己上來看看吧。從草皮底下爬上來,到陽光中來吧。你上來看看太陽,看看森林,看看這美麗可愛的世界,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要是這樣,你也會忍不住流淚。上來吧,讓我們一起放聲歌唱!”
顯然,快活的鳥兒和迷惑的田鼠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
就像鳥兒對田鼠說的一樣,我們也可以對那些悲觀主義者說:“出來看看吧,先生。看看這明媚的陽光,看看這可愛的世界,你會感覺到一切都是美好的。”
哈佛家訓如果你不會享受生活,就不能品嚐它的獨特風味。而懂得享受的人,縱然隻活一天,也會過得多姿多彩。
一種精美甜點的食譜美國人琳達有一次在保加利亞旅行時,深深地為當地的一位婦女製作的一種精美甜點所折服。為此,對其念念不忘的琳達特意討要了這種點心的食譜。食譜上稱需用10個雞蛋和一些其他的調料。回家後琳達按照食譜如法炮製,結果竟弄得一塌糊塗。
但琳達並未灰心喪氣,在又一次旅行時,她請這位保加利亞婦女又給她演示了一遍,琳達詳細地觀看了甜點製作的全過程並做了詳盡的記錄。可回家後她又一次做砸了。
琳達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同樣的食譜和方法,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後來,在一次烹飪協會舉辦的聚會上,在琳達準確地描述了製作甜點的過程後,一位友好的烹飪愛好者直截了當地說琳達的配料太軟了。他認為可能是雞蛋放得太多所致:“10個雞蛋,太軟,為什麼不嚐試減掉幾個呢?”
就在那一瞬間,琳達恍然大悟。“為什麼不嚐試減掉幾個呢?”琳達馬上想到,保加利亞的雞蛋普遍較小,更像是美國的中型雞蛋,而她每次做甜點時都是用10個大個兒美國雞蛋。回家後,琳達第三次按食譜去做時隻放了8個大個兒雞蛋——又美又香的甜點由她首次親自製作成功了!
哈佛家訓理論必須和實踐緊密結合,才能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就不能再簡單、生硬地照搬別人的經驗!
我的工作同葉利欽的差不多克裏姆林宮曾有位盡職盡責的老清潔工。她說:“我的工作同葉利欽的工作差不多,葉利欽是在打掃俄羅斯,我是在打掃克裏姆林宮。每個人都是在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她說得那麼輕鬆、怡然,很使人感動,也很令人深思。
生活中的我們,也都在忙碌地處理各種問題。往大處說,國家的事、單位的事;往小處說,家裏的事、鄰裏的事、柴米油鹽忙不完的事。有的人甚至在生命結束前,還要留下遺囑,要讓後人繼續完成他的未竟之業。
克裏姆林宮的老清潔工在達官顯貴麵前是地位最低下的平民百姓,可是她並不自卑,而且還幽默地把自己的工作與總統的工作相提並論,足見其心胸的豁達與坦蕩。難道老清潔工在那種特殊的場合就一點兒感歎也沒有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隻是她能透過表麵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一國之君也好,一介草民也罷,他們都在做自己該做的事。所以,她每天都在認真收拾紅牆內的灰塵和垃圾,同時也把散落在心頭的苦悶和迷惘一起清掃掉。
哈佛家訓社會分工千差萬別,人與人也各不相同,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隻要你做自己該做的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算是人生中的一種成功。
人生的四條經驗托妮·莫裏森是美國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是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在莫裏森的少年時代,由於家境貧困,從12歲開始,每天放學以後,她都要到一個富人家裏打幾個小時的零工,十分辛苦。
一天,莫裏森因工作的事向父親發了幾句牢騷。父親聽後對她說:“聽著,你並不在那兒生活。你生活在這兒,在家裏,和你的親人在一起。隻管去幹活就行了,然後拿著錢回家來。”
莫裏森後來回憶說,從父親的這番話中,她領悟到了人生的四條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