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成功——輝煌的人生(1)(2 / 3)

1973年,傑妮為了研究工作,要從德國遷至瑞士。在德國,妻子出門工作是不被鼓勵的,她的丈夫在婚前已經為她變動過一次工作,此時丈夫覺得已經為她付出的足夠多,於是,他選擇了離婚。

傑妮婚後照樣研究,是逆社會傳統;為了研究,她需要忍受失去愛情的痛苦;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使她影單力薄,這更令她難以忍受。但是傑妮一直矢誌不移,最終獲得成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可以肯定地說,兒時的教育極大地鍛煉了傑妮的動手能力和自立精神,這對她今後從事繁瑣而又單調的實驗工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哈佛家訓

給孩子多一點兒磨煉吧,這樣才能讓他不怕苦,不怕失敗,不怕受非議,不怕受委屈,能鍥而不舍。

一個敢於執著於遙遠夢想的人

瑪麗·哥羅達小時候學不會閱讀和寫作,專家們斷定她智力遲鈍。青少年時期的哥羅達又得到一個綽號:“無可救藥的家夥”,並被送去教養兩年。

可就在教養所這個禁閉之地,瑪麗開始奮起學習。她每天伏案攻讀16個小時。老天有眼,她終於拿到了高中畢業證書。

但厄運卻接踵而至。離開教養所後她先是未婚先孕,兩年後再次懷孕。

接二連三的打擊幾乎摧毀了她好不容易才獲得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在父親的幫助和支持下,瑪麗重新振作,將所喪失的又追了回來。

在極度拮據的境況下,瑪麗投身於慈善事業。最後靠微薄的收入,她收養了7個孩子。這期間她開始學習社區學校的課程,結業後她又考入奧班尼醫學院。

1984年春,俄勒岡州,瑪麗·哥羅達·路易斯——她現在已經結婚了——氣度非凡地走入畢業典禮會堂。當她伸手接過那蘊含著她的自信與堅韌的證書時,沒人能猜出瑪麗心中的萬千漣漪。這一紙證書向整個世界宣告:這裏,在這個星球上一處不起眼的地方,站著一個敢於執著於遙遠夢想的人,一個向整個世人昭示我們人類非凡卓絕的人——這裏站著瑪麗·哥羅達·路易斯醫學博士。

哈佛家訓。

不管自身的條件如何,你都有權堅持自己的夢想。正如拿破侖·希爾所說:“珍視你的夢幻與憧憬吧,因為它是你心靈的結晶,是你成功的藍圖!”

一個要當作家的小女孩。

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南加州一個小小的城鎮中,一個小女孩抬著一堆書到小小圖書館的櫃台。

這個小女孩是個小讀者。她父母的書滿屋子都是,但都不是她想要的。

所以她每個禮拜都會坐在一排木結構房子中的黃色圖書館瀏覽。裏頭的兒童圖書館在一個隱蔽的角落,她就在這個角落裏碰運氣找她想看的書。

當白發蒼蒼的圖書館員正在為這10歲的小女孩所借的書蓋上日期戳印時,小女孩渴望地看著櫃台上“新書專櫃”的地方。她為寫書這件事一再地驚歎,在書中開創另一個世界是何等的榮耀。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她定下了她的目標。

“當我長大以後,”她說,“我要當一個作家,我要寫書。”

圖書館員檢索了她的戳記後,微笑著鼓勵她,並沒有像其他大人一樣叫小孩謙虛點。“如果你真的寫了書,”她回答,“把它帶到我們圖書館來,我會展示它,就放在櫃台上。”

小女孩承諾說,她一定會的。

她長大了。她在九年級時有了第一份工作,撰寫簡短的個人檔案,每寫一個檔案,地方的報社都會給她1.5元錢。錢的吸引力比讓她的文字出現在報刊上的魔力遜色多了。

而離寫一本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她編高中的校內報紙,結婚,有了自己的家,而寫作的火焰還在內心深處燃燒著。她有了一個兼職的工作,把學校發生的新聞編成周報。這使她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可動動腦。

但書還是連影子也沒有。

她又到一家大報社從事全職的工作,甚至還嚐試編輯雜誌。

還是沒寫書。

最後,她相信她有話要說,開始了創作。她把成品送給兩家出版商過目,但遭到拒絕。於是她悲傷地把它丟在一旁。7年後,舊夢複燃,她有了一個經紀人,也寫了另外一本書。她把藏起來的那本書一起拿出來,很快地兩本書都找到了出版商。

但書的出版比報紙慢得多,所以她又等了兩年。有一天,一件郵包寄到她門前,她打開一看,哭了起來。等了這麼久,她的夢終於落實在她的手上。

她記起了圖書館管理員的邀請和她的承諾。

當然,那個特別的管理員早已去世,小小圖書館也擴建成大圖書館。

她打電話問了圖書館館長的名字。她寫了一封信,告訴她,她的前輩對小女孩的意義有多重大。她在高中畢業後第三十年校慶會回到小鎮來。她寫道,她會願意讓她帶兩本書送給圖書館嗎?這對當時那個10歲的小女孩而言是件大事,似乎也是對鼓勵過小孩的管理員表示尊敬的方式。

圖書館管理員複電表示歡迎。所以她帶去了她的兩本書去。

她發現新的大圖書館就在她當初念的高中對麵;就在那間她的作家生涯永不會用到的和代數奮戰的教室對麵,幾乎就在她老家舊址。從前的隔壁人家已經都拆除了,變成一個市中心,還有這間大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