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愛破壞的孩子(2 / 2)

有的孩子有很強的求知欲,他們看到鬧鍾能走、收音機在唱歌、電視裏在播放好看的節目、電腦裏有很多有趣的遊戲,往往十分好奇,想了解其中的究竟。部分孩子可能願意與父母共同探討,有些孩子則願意自己動手去弄明白,然而向父母詢問時卻遭到了拒絕,就像淼淼一樣,於是孩子就可能選擇這些在許多父母看來是極端破壞的行為。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與家庭的溫暖,卻由於某些原因,總是得不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有可能通過破壞物品來發泄心中的怒氣,同時期望以此引起父母的重視。還有一些在專製或溺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長期受壓抑或為所欲為慣了,也可能會通過摔門、摔椅子、撕衣服等破壞性行為來排解怒氣。

有的孩子是因為遭到了別人的欺侮或譏笑而得不到公正的對待時,內心想反抗,又不敢付諸行動,於是就將怒氣指向了物品,通過破壞物品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粗暴的打罵並非解決之道

當發現孩子出現破壞性行為時,很多父母的反應首先是大怒,然後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打罵一番,要知道,對孩子的這些行為,您應該做的不是懲罰,而是耐心地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出現破壞性行為的深層原因。

如果孩子的破壞性行為,是出於好奇,父母就不應該責備孩子,以免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而要與孩子進行共同商討。可以與孩子一起訂立規定,對於一些較為廉價的物品,父母可以提供參考書,讓孩子單獨進行探索;對於一些較為昂貴的物品,如電腦、電視等,父母可以抽出時間與孩子共同研究或是請這方麵的專家與孩子共同探討物品的內在結構,讓孩子在成人的指導下進行研究。這不但可以增強孩子的興趣,而且也可以讓孩子學會適當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對於那些通過破壞來報複、發泄內心不滿的孩子,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可行途徑,使孩子明白破壞他人物品的報複行為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從而學會采用更恰當的方式,既不破壞自己與同伴之間的關係,同時又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願望。

有的孩子因爸媽未滿足他的要求,他便賭氣,故意損壞東西,發泄心中的憤怒。很多被溺愛的孩子常以此要挾大人,以達到個人目的。對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大人絕不能姑息遷就,既要嚴厲批評,也要讓孩子對破壞物品的行為負責。例如摔壞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內不買新玩具;砸壞了碗碟,告訴孩子兩周內不買他最愛吃的冷飲,以省下購買新碗碟的錢。孩子受到一定的懲罰後,會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著性子耍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