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人際關係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生質量的提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人和,才能心順,心順,才能氣正。“和”即意味著善於把握師生員工的心理特征、個性差異。因此。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是構建和諧人生的關鍵。那麼,如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呢?用寬容,構造一個向善的人際世界;用愛心,譜寫一曲愛的和諧之音;用愛心,創造一個幸福的心靈世界;用溝通,營造一種和諧的人際氛圍。和諧社會,不僅是單個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包括個人與集體的和諧乃至與整個社會和諧。個人與集體、與社會在利益上既有共同性,又存在著差異性,難免會發生衝突。因而必須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係,做到人與社會的和諧一致。
見識一下自己是否是和諧的破壞者:你經常不分場合、不分分寸的“教育”孩子嗎?你經常猜疑孩子的行為嗎?你經常不理會孩子的溝通之意嗎?你經常不原諒孩子的錯誤嗎?你經常記恨曾經傷害過你的人嗎……如果以上現象都有或者有一部分,那你要警惕了。
收起話中的刺,給足他人麵子
談話,作為一種藝術具有巨大的美感與魅力。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誰不曾堅忍不拔地努力操練這門口才的藝術呢?他們學習鍛煉的結果,才使自己成為傑出的雄辯演說家、操縱話語的高手。他們那想象力豐富、煽動性極強的談吐,贏得了億萬大眾的擁戴,成為征服人心、事業成功的絕佳手段。他們當中,有些人的談話錄,譬如歌德,早已成為不朽的典範之作,曆來為人們所瞻仰膜拜。
我國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也都是談話的高手。
毛澤東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造就了一部堪稱經典的《西行漫記》,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革命者的執著精神,都可從那坦誠的交談中娓娓道來。談話亦是興邦救國的重要手段,“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三寸之舌,可抵百萬之師”說的就是此意。春秋戰國的動亂紛爭年代,產生了眾多縱橫捭闔的諸子百家,他們是外交戰場上舌戰群雄的談話鬥士,言談間,檣櫓灰飛煙滅,國家興亡維係一身。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便是記錄著名遊說家蘇秦的雄奇經曆。蘇秦主張六國聯合抗秦。公元前333年,蘇秦來到趙國,對趙肅侯說:“臣竊以天下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於秦,六國為一,並力西鄉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麵而事之,見臣於秦。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論哉!”堪稱雄辯中的翹楚!同時,談話還能締造友情、密切親情、尋覓伴侶、調和關係等等,是人際交往中最不缺少的工具。
學會說話,非常容易;基本上兩歲以上的孩子都會說話,但是學會說別人愛聽的話,可不是一種容易的事。我常常譴責自己不會說話,確切的說是不會實話巧說。在生活中,學會說讓別人愛聽的話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也是不容忽視的。難怪台灣著名成功學家林道安說:“一個人不會說話,那是因為他不知道對方需要聽什麼樣的話;假如你能像一個偵察兵一樣看透對方的心理活動,你就知道說話的力量有多麼巨大了!”的確,“說話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生活中,有些人擁有一張燙金的文憑和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精神,工作能力也極強,但是就因為不會說話,或者是不會說別人愛聽的話,結果總是讓自己活在氣喘籲籲的感覺之中;相反,有些人沒有文憑,工作能力也一般,但是就是一張好嘴,結果做什麼事情都順順利利。這種對比,不是簡單的,而是無數事實證明的金科玉律。說話的藝術往往不是從道聽途說中得來的,而是要靠自己的一天一天地感知,才能夠真正頓悟出來。
我們每天和同事、領導、朋友之間難免有話要說。說什麼、怎麼說,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都應“講究”。可以說,在工作中“說話”也是一種藝術。很多時候,有些人吃虧就是因為沒能掌握住說話的藝術。
如:自己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別人都稱讚“漂亮”、“越來越年輕”之類的話,可當人家問自己感覺如何時,如果你直接回答說:“你身材太胖,不適合。”或者說:“這件衣服的顏色不合適你的膚色,裝著不好看。”這話一出口,不僅搞得當事人很不高興,而且連原先讚美她的同事也覺得很尷尬。盡管自己說的是事實,可是缺乏藝術性和技巧性。能否在交談中收起話中刺,是一個人能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