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走向財富自由一定要做的事(1)(1 / 3)

社會進入了理財時代,在這個時代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在這個社會錢隻是錢,一件平常的物;提早做規劃,別“等有了錢再說”;要發財,先做發財夢;理財要先把小錢放在眼前;用積極的態度去追求財富;與時俱進地選擇合適的理財方式;用錢去投資,而不是抱著錢睡大覺;財富不是你能賺多少錢,而是你賺的錢能讓你過得多好;智能是永恒的財富,有智能的人永不會貧窮,金錢的價值是人為賦予的,青春和健康是最大的財富……

因此,請學會未雨綢繆,不僅是開一個隻存不取的戶頭,你還可以做很多,從居安思危的角度來講,應該在得意之際留一條後路,這樣也許會讓你的人生多一種保障。

並將你是如何做到保障的辦法告訴孩子,培養他的理財觀念、製定家庭活動清單、科學管理零用錢、選擇適合的家庭保險、做好家庭的理財規劃。最後給他一個屬於他自己的賬戶,讓他開始理自己的財!

學習理財知識,培養財富觀念

人生的智慧有兩種:獲得財富和享受財富。懂得前者的人不多,懂得後者的人就更少了。

成功學的奠基者拿破侖·希爾忠告我們:切勿因為金錢而喪失人格,唯有建立了完善的人格,你才會真正擁有財富並享受財富的快樂。

人格的完善是本,財富的積聚是末,本立而末生,本豎而末成;倘若舍本而取末,本末倒置,你將不會擁有財富,那些到手的金錢也會像流水般失去。

有一個頗為感人的關於財富的故事。

美國布魯克林工藝大學有一位任教60年的歐斯默教授。這位老教授和太太生活簡樸,住在布魯克林區,平日搭地鐵上下班。兩人膝下無子,積蓄則交給華爾街一位投資專家管理。

老教授和老太太分別在近年去世。去世後清理這位投資專家幫他們管理的財產時發現,這筆財產已累積到8億美元。8億美元的遺產,有四分之一捐給了布魯克林工藝大學,這筆金額相當於該校曆年總捐款額數的4倍,幾乎可以立即將該校提升進名校之林。

那麼,幫他們創造了這筆財富的那位投資專家又是誰?

華倫·巴菲特。

巴菲特被稱為證券界的天王,在比爾·蓋茨因微軟增值而成為全球首富之前,他多年來一直雄居這個寶座。他是一個全球知名的投資專家,一個極善於累積財富的人。

在歐斯默的故事中,兩位老人在1960年把總共50萬美元的積蓄交給巴菲特,後來取得巴菲特旗下控股公司的股份。當時的股價,每股僅42美元,現在,每股則高達7.2萬美元,這就是8億美元遺產的由來。

一個人很懂得賺錢,能夠給自己掙得全球首屈一指的財富,實在很了不起。不但自己能夠賺來這麼大的財富,甚至可以惠及到相信自己、跟隨自己的人,且收益如此之大,真是令人歎服。

很多人在談到財富的時候,總相信無商不奸的道理,總相信人無橫財不富的原則,總相信吃人不吐骨頭的精神。

但是巴菲特和這對老夫婦的故事,卻讓我們有一番不同的回味。

最大的財富,必須和最多的人分享。

財富的世界,原來也可以如此充滿信任、共享和溫暖。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見過財源滾滾、繁茂昌盛的例子,也見過傾家蕩產、一敗塗地的事件。為錢而大悲、大苦的現象,常常令我們黯然神傷,可是天地規律地運行,錢也有規律地操縱著人們的喜怒哀樂,日複一日,永無休止,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切相連。

錢是人類文明中最特異的產物,是幾千年來歸納總結出來的統一價值標準,錢越被普遍接受,流通越普及,它的影響力也就越深遠。洪荒時代,人們借著積存糧食、肉食來增加生存的安全感;現代人借著積存錢財,減輕對未來生存的恐懼不安。人類知識日益增長,越發感覺到人的渺小與脆弱,越發需要龐大的積蓄,壯大自己的信心,而信心越低的人越需要一大筆錢支持生命的信念。

錢原來是解脫人類問題的工具,現在,錢是人的負擔、人的問題。

我們不僅需要投資專家,我們更需要的是徹底地解開心頭的“錢結”。

其實,錢的增值是錢的主人運用才智的結果,不靠錢賺錢的人才是此道高手,不論他們賺的是薪水、服務費還是經商所得,靠智慧勤奮工作的人不會對未來充滿恐懼與惶恐。把注意力從錢上轉移出來,才可能重新讓生命與希望結合,我們都應該看清楚這一點,不要迷戀地去鑽錢的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