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
王先生想:“這姑娘怎麼逮住我做的東西就猛吃?”
根據王先生的說法,來自遼寧盤錦、正要從巴黎藍帶廚藝學院畢業的他,當日並沒存什麼遠大的浪漫心思,隻想好好完成一次試吃會。他和同學們各自預備的菜與甜點布滿桌子,來客如杜伊勒裏花園裏經驗豐富的鴿子,穿梭往來,間或啄食一下。
但是在王先生的記憶裏,那個姑娘打破了這一平衡。她埋首在王先生的麵前胡吃海塞,台風一般席卷了王先生預備的精致小菜。王先生說,當時他甚至不知道該擺出怎樣的表情。
“她怎麼逮住我做的東西就猛吃呢?”好奇心是可怕的。
後來?“後來我們就在一起了。”王太太說。
生於北京的王太太、現在的品嘉餃子館老板娘,在櫃台與店堂間蹦躂,很少回到櫃台後。點單、端茶、上菜、送水果、聊天,在櫃台旁發呆聽王菲或範瑋琪的歌。王先生或者在廚房忙碌,或者斯斯文文地坐在廚房外休息。菜單不長,一望即知,熟客不用菜單,進門就要:餃子、牛腩麵、炸醬麵、醬牛肉、蝦仁餛飩、海帶沙拉、蔥油餅。
“您先生學的不是法餐麼?”我問,沒問出來的一句是:“巴黎的華人開館子,不是創意私房菜為先,扮日本人開料理館為次選嗎?”
“他是遼寧人,我是北京人,我們愛吃麵食!”老板娘王太太答。
王太太說,最初,他們倆願意開個餃子館,是因為愛吃餃子;然而餃子再好吃也架不住天天吃,於是王先生開發了牛腩麵;王太太發現王先生很會處理醬牛肉,於是賣起醬牛肉;王太太有一次跟我聊起來——我是無錫人,聽說蝦仁餛飩好吃。於是王先生發明了蝦仁湯餛飩,以及上海蔥油餅。最後,因為王太太想念老北京炸醬麵,於是炸醬麵也應運而生了。即是說,王太太的影蹤,簡直出現在菜單的每個角落。
麵食是家底,廚房還有位說山東腔法語的山東師傅幫忙,所以他家的麵都挺好。餃子皮韌,餛飩皮薄,牛腩麵滑順,炸醬麵抻得地道。醬牛肉的火候、炸醬麵用肥瘦混合肉末兒配蔥薑末兒,都妥帖;自家調的辣醬也適口,雖然老板娘會吹噓“我們這是變態辣,可要小心”,而長在重慶和貴州的人卻能聲色不動地直接咂著吃。
但這個店最動人的元素是什麼呢?是靜若處子的老板王先生和動如脫兔的老板娘王太太。王先生總是在忙碌或思考,王太太則對一切都充滿了如她食欲一般的好奇心。有客人相信王太太能記住每個客人的身份。
我去巴黎昂茹街2號的lebienaime,在一家18世紀初攝政風格的館子裏,吃了三色堇裝飾的菠菜蘑菇泥、芝麻油醃生牛肉切丁配芥末搭鬆子果子凍、海鹽帝王蟹,喝了四種酒,但在回家的路上,還是覺得哪兒不大對。最後我還是去了王先生他們家,要了一份炸醬麵。把麵拌停當了,看著黃瓜絲、醬和肉末,吸溜溜一口麵下去,我覺得,體內的黑洞填滿了。中國人大概都明白這種情感。
也就在那天,我邊吃麵,邊聽了開始的那個故事。這是一個北京姑娘和盤錦小夥在巴黎因為法餐相遇最後卻開了餃子店賣中國麵食的故事,故事的開頭和發展都和食欲有關。
“對吃貨們而言,這是個好故事。”我跟王太太說。
“帶蔥油餅回去,還有這個變態辣是給你媳婦的,問她好!”王太太說。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