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兒媽媽有一天去幼兒園接女兒,發現孩子身上濕了一塊。“她說是男孩女孩在一個便池裏上廁所,衣服被人家濺濕的。”孩子還問了她很多奇怪的問題。“有的小朋友為什麼是站著撒尿”,“為什麼他們有小雞雞,我沒有”。麵對這樣的問題,讓馨兒媽媽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馨兒媽媽希望幼兒園能注意到孩子也需要男女有別,最好能分開上廁所。
馨兒媽媽遇到的麻煩,多數家長也覺得很頭疼。華華媽媽說:“我家兒子有天回家竟然蹲著撒尿。我問他怎麼學會的,他說是看見別的小朋友這樣做的。”很多父母擔心這種無意識的模仿會給孩子心理帶來影響。
1.男女同廁影響孩子性別認知嗎
孩子的認知過程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之上的,性別觀念的形成也是如此。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幼年時期,除了第一性征的差別,其他方麵基本一樣。大家知道,現在一家隻有一個孩子,家庭裏的孩子很少有異性同伴,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性缺失。
如果在幼兒園裏也嚴格區分男女,異性的神秘感會給長大以後的孩子造成性教育時期的心理壓力。我們知道,在國外有許多祼泳的地方,但那裏並不是亂倫或者群交濫交的地方,這說明,正確對待很重要。就像小孩子穿開襠褲一樣,或者在遊泳時,小寶寶也不一定都把遊泳衣褲穿戴整齊,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場景大家都司空見慣了。
孩子們無差別地生活在一起,這是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和了解異性的一個啟蒙教育過程,過分地強調性別差異可能會導致過猶不及的效果。試想,如果幼兒園男女分廁所使用,那小男孩如廁時,保育員阿姨或女性老師要不要幫助他們呢?分了男女廁所以後,要不要在睡覺時也分男女寢室?在家裏,是不是兒子就不能和媽媽一起洗澡了呢?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做個開明的家長,不要一提到性別就精神緊張,應該從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的角度來去看待這個問題。
在幼兒園裏,曾有一個從國外回來的小朋友,一定要等其他孩子都不在時才用廁所,因為她在英國的幼兒園廁所設置就同成人的一樣。我們國內幼兒園雖然大部分已經分廁,但並沒有完全照搬國外的模式,一是害怕門的開合可能對幼兒造成傷害,二是對於這個時期的幼兒來說,性別意識還較朦朧,刻意區分反而不好。
對孩子的性教育是不容忽視的,但要適時、適量、有所選擇,不能過分誇張和強化。幼兒園分廁並不是幼兒園教育唯一或最好的辦法,所以未必要強求。
0~3歲時,男、女孩“兩小無猜”,最好不分;4~5歲以後,孩子發育達到一定程度,這時要自然過度到男女分廁;7歲以後必須分開,否則將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其實,“分”與“不分”隻是形式,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地實施幼兒性教育。分廁後,父母如何回答孩子的疑問?性別自認如何推進?所有這些都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在這裏,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從4歲左右,就開始有了朦朧的性別意識,幼兒園小班也有專門的課程教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別並學會區分男女性別。此時給幼兒園小朋友分廁還是有必要的,分開用廁可以幫助他們知道男女是有性別差異的。
幼兒園男女同廁,一方麵是因襲習慣,另一方麵是節省開支和便於管理,如果有條件的話,分開當然最好。男、女孩上廁所時姿勢不同,女孩有時會好奇地模仿男孩,結果尿濕了褲子。此外,男孩上廁所時,還容易把小便濺到旁邊如廁的女孩身上,很不衛生。個別幼兒園還會出現“男孩小便女孩偷看,女孩小便男孩圍觀”現象。
孩子四五歲時候的習慣和行為,深刻影響到其未來的的性格和品性。現在,不少成年人常常侵犯了別人的隱私,而自己卻毫無覺察,或許就是小時候種下的根子。
幼兒園有義務尊重性別差異,一個2歲左右的孩子就有性的認識,盡管這時是模糊的,所以從小給孩子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幼兒園搞男女分廁是早期性教育的一種規範行為。有條件的幼兒園不妨多建一個廁所,不能對幼兒的性別意識漠然處之。
事實上,合理的適度的性認知,有利於孩子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麵的健康成長。幼兒園男女分不分廁,對待這一問題,最主要的原則就是要掌握一個度——不誇張,也不強調,最好要適量。性別教育最好是滲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比如,在孩子5歲之前,玩玩具要男女有別。與此同時,父母和幼兒園的老師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培養男孩和女孩特有的氣質。
如果從小把性別弄混了,沒有一個正確的性別意識,孩子將來就很難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在日本等一些國家,通常在孩子上小學時,就進行性別教育。如果有條件幼兒園能夠男女分廁,可以讓孩子建立性別意識。但是沒有條件的幼兒園,男女同廁也不會對孩子有什麼害處。
即使幼兒園的廁所分開,也不能避免孩子的好奇心。重要的在於父母和老師的引導。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不要回避,也不要過分強調。讓孩子們知道男女不同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