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給孩子一副健康的耳朵(1 / 1)

耳朵是人的重要感覺器官之一,鳥語花香,山呼海嘯,都必須經過耳朵才能感受到,沒有聽力,語言交流就無從談起。孩子正處於語言的形成期,因此,保護聽力顯得尤為重要。可是很多家長往往忽視孩子的耳朵保健,喜歡給孩子掏耳朵,也不注意周圍環境對孩子耳朵的刺激,有時就是由於家長的一點忽視,不但給孩子帶來身體的傷害,也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小強一直是班上的三好生,可是最近不知為什麼,他的學習成績開始出現了下滑,爸爸媽媽為此很是擔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小強告訴他們,他的耳朵聽不清了。可是當時小強的父母並沒在意,還認為可能是孩子壓力大,放鬆一下就好了。沒過兩天,學校就通知小強的父母去一趟學校,父母還以為孩子在學校惹事了,去了才知道是孩子的耳朵有問題。詢問了醫生才知道,孩子的耳朵是因為進水引起發炎,導致影響聽力,這時小強的爸爸媽媽才想起來,前一陣帶孩子去遊泳,回來後也沒及時給孩子擦幹耳朵裏的水。

耳朵像眼睛一樣,是人體與外界保持聯係的重要渠道。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耳朵的保護,孩子的聽力不好,往往是平時保護不夠引起的。為了保護好孩子的聽力,父母應做些什麼呢?

1.要注意孩子從小的聽力。胎兒在母體內大約從5個月開始就能聽到聲音。所以孩子一出生就有良好的聽力,每當聽到聲音,新生兒就有明顯的反應,如渾身顫動、扭轉頭、眨巴眼睛、搖動小手等。三四個月的嬰兒,隻要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馬上就會揮舞雙手,頭轉向聲音傳來的方向。當孩子長到18~24個月時,聽力應當十分靈敏。此時聽力如果不佳,則可能耳朵有毛病,應立即請醫生檢查。查出毛病以後,要根據病情及時治療。有時醫生略施手術就可恢複正常的聽力。所以要隨時檢查孩子的聽力,早期發現耳疾,早期治療。

2.不要經常幫孩子掏耳屎。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耳朵內長了耳屎,就覺得不掏出來的話會影響孩子聽力,於是非要將它挖個幹幹淨淨不可。另外,有時孩子耳內發癢,母親為了止癢,也常常喜歡順手拿出不清潔的火柴棒、小木棒或用長手指甲等,在孩子的耳道內盲目地掏挖,這樣很容易引起中耳腔感染、耳道長期流膿,甚至造成鼓膜穿孔,從而影響了孩子的聽力,甚至導致耳聾。孩子的外耳道過分瘙癢或者有什麼髒東西,家長可用小棉簽蘸一蘸,隻要清除那些髒東西即可,千萬不要捅得過深,以免傷害孩子的耳朵。

3.防止異物進入耳朵。小孩不懂事,有時把豆粒、花生米、小玻璃珠等異物塞進耳朵裏,形成外耳道異物。如果已經弄清異物的大小、性質,家長可用工具輕輕地試掏。如果掏不出來,應馬上去請醫生掏出異物,並適當治療。

4.告訴孩子小蟲飛進耳朵後千萬不可亂掏。如果亂掏,小蟲受到刺激就會向裏飛,這樣容易損傷鼓膜。可以把孩子的頭歪向一邊往外倒,蟲子常可飛爬出來。還可以利用某些小蟲向光性的生物特點,在暗處用手電筒的光照射外耳道口,小蟲見到亮光後會自己爬出來。也可向耳朵眼裏吹一口香煙,把小蟲嗆出來。或者往耳朵裏滴幾滴豆油或菜籽油,蟲子怕油淹也會慢慢爬出來。如果小蟲悶死在耳道裏,可用溫水衝洗耳道將蟲子衝出。如果上述方法不行,就要到就近的醫院去處理了。

5.避開噪聲,注意遊泳衛生。小孩的耳朵具有極好的聽力,可是,耳朵越靈敏越容易受到噪聲的危害,使耳朵聽力疲勞,進而引起耳聾,所以小孩不要經常接觸噪聲,要讓孩子在平靜的環境中生活。當然,孩子也離不開正常聲音的刺激,如聽聽音樂、唱唱歌、彈彈琴等,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聽力。孩子遊泳玩水時要加強對耳朵的保護,一旦有水入耳,應及時將水倒出,以免誘發耳內感染,損害聽力。

6.慎用抗生素藥物。對於個別具有特殊過敏體質的孩子來說,有些藥物對耳朵的聽神經有明顯的毒害作用,例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抗生素藥物,即使醫生在為孩子注射上述藥物時,父母也必須仔細觀察孩子的聽力、耳鳴等情況,一旦發生異常,必須馬上告知醫生並停藥治療。否則,到中毒性耳聾病情明顯時才引起重視,就為時已晚了。

家長要控製孩子帶耳機的時間,因為孩子的耳朵還沒有發育完全,帶耳機聽音樂容易影響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