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孩子為什麼要與大人較勁(1 / 1)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身體深處蠢蠢欲動。這時候的家長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態度麵對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夠正確地加以引導,就會導致孩子不正常的逆反心理,使孩子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進一步發展還可能會有犯罪心理或向病態心理轉化。

張先生和妻子平時工作很忙,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孩子,就總覺得對不起孩子,因此什麼事都會順著女兒。不過女兒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從小學3年級開始,每次考試都是班級前幾名,夫妻倆對此很是欣慰。但是自從女兒升入中學後,他們發現女兒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還時不時地頂撞父母。爸爸媽媽不讓她玩遊戲,她卻怎麼也不聽,還以一句“你們管不著”來宣泄不滿。女兒的叛逆讓他們覺得不可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而女兒則老把他們當敵人,讓她向東她偏要向西。張先生擔心這樣久而久之,會不會使他們與女兒的交流越來越少,女兒會不會走向他們無法掌控的發展方向?

其實,孩子的叛逆並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也不是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家長可以通過無微不至的關心,讓孩子走出叛逆,而不是讓他們遠離父母,遠離家庭。家長要時時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孩子的行為給予充分的理解,並適時把握,從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1.學會與孩子溝通。家長應該放下自己的架子常與孩子溝通,站在孩子的角度進行思考,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根源。很多父母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應該聽父母的。但是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看問題的方法,因此,父母應該擺脫家長的角色,耐心聽一下孩子的想法,從不同角度對待孩子,從感情上、從事件因果上與孩子達成一致,做一些適當的讓步。

2.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當父母發現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不要立即禁止或者實行“大棒主義”,最好能多了解情況。如陪孩子去電子遊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以此提醒什麼是應該學的,什麼是不應該學的。隻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當父母與孩子相處融洽了,孩子就不會反叛了。

3.家長要以身作則。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很嚴,但自身卻很放任,而孩子認為當父母的都沒做到,憑什麼總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服管。所以,做父母的應以身作則,身教勝過言傳,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影響,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見。

4.對叛逆期的孩子一定要加倍地關心和尊重。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懂得了很多,已經把自己當成大人了,可還是很幼稚。在心理上,家長應把他們視為大人;在生活上,一定要像對待孩子一樣來關心他,愛護他。並且要給予他一定的空間,讓他自由地生長。這就像竹筍的生長一樣,你搬掉壓在竹筍上麵的石頭,它才能長成筆直的竹子。

5.對孩子的批評要委婉,不能太直白。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做錯事就一味地批評,這樣容易刺傷孩子的自尊心而出現反叛行為。如果先對孩子的優點或進步給予肯定和表揚,再指出錯誤之處,孩子常常能很樂意接受。這是孩子自尊心得到滿足的表現。

有些問題如早戀等應對孩子有情、有理、有據地說服、疏導,啟發孩子去思考,給他們獨立自主、痛下決心的時間,必須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