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天生勝出的特質,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天才。愛迪生小時候,被同學和老師認為是“白癡+糊塗+耳聾”,結果在他長達84年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為人類作出一項發明創造。這說明即使是最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在早期也沒人能看出來。科學家如此,政治家、音樂家、作家、哲學家及各個領域的天才,也都是如此。他們在幼年時期,都可能表現平庸,甚至極其愚笨,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人據統計在天才中約占70%。但這不妨礙他們取得驚人的成就,成為真正的天才,關鍵在於如何培養,就像愛迪生的母親任其在家裏“胡弄”“瞎鬧”。有的需要嗬護、有的需要磨煉或挫折,每一個孩子都有其不同的培養方式。有的孩子可能需要父母更多的愛,就像溺愛,有的孩子可能需要特殊的關心,比如放任,更多的自由等。總之,兒童的成長離不開愛、關心、培養和教育。但如何去愛孩子、如何去關心孩子、如何去培養孩子,如何去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而不是學問。對孩子的愛有多少都不嫌多。但不等於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溺愛,也不等於都不需要溺愛。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我們去關心,有多少關心都不嫌多,但不等於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同樣的關心。有的孩子需要管得多一點,有的可能需要教得多一點,有的孩子可能不需要管,有的孩子可能不能管,這其中有很深的學問,但決非是用做學問的方式能解決的問題。因為,我們所麵對的是一個必然超越我們、無法完全為我們所理解的生命,而不是一個數學的猜想。
每一個成才的孩子,都是父母們的極富原創性的藝術作品,沒有一個方法能保證,所有的孩子都成才,每一個孩子都具備成功的特質與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獨特的培養方法,這需要科學的依據,更需要藝術的方法。古代人早就明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但這種思想在曆史上被各種各樣的製度,五花八門的思想學說所歪曲,包括現代科學。它們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背離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思想。即使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思想巨人、世紀偉人輩出的19世紀、20世紀,我們也不能認可哪些時代的教育是成功的,因為我們所麵臨的21世紀,或者說是今天的兒童所麵對的21世紀,不僅需要更多的科學家、政治家、專業天才,還需要大量的藝術家、宇宙探險家、網絡奇才、生命學家、金融家、思想者。
未來的人類社會,幾乎需要每一個人都是天才,就像是由各行各業的明星組成的人類社會,就這樣的明天而言,我們今天培養教育孩子的方法,離時代的要求相距太遙遠。我們不敢設想一個沒有作為的孩子,在將來的人生是個什麼樣子。在科技、文化藝術高度發達,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在許許多多的領域,大多數人在不到30歲的時候,就在這場競爭中敗下陣來,如果我們在各個方麵不能及時進行反省,那麼,在這個新紀元裏,就會被淘汰,被現實拋棄。
總結曆史的經驗,讓我們在一個新的起點上理解我們的教育,是我們的必然。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的“苗子”,促進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是曆史交給我們的任務。三類天才的思想,正是對傳統和現代教育思想的總結。機遇屬於每一個孩子,這個現代版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理論和方法,決不僅僅是為了培養藝術家,專業天才和天才首領,而是借助於對不同類型兒童相對優勢的理解,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天才,讓他們符合未來社會的要求,多方麵的發展,幫助他們塑造注定成功、完全成功的品質,讓所有的孩子發揮各自的優勢、趕上“三類天才”的全程快車。同時,也幫助父母們怎樣去理解孩子的特質與天賦。
我們之所以援引紅、黑、白劃分不同類型的兒童,是基於我們對各種成才的多年研究分為三個年齡階段,即成才的第一個年齡段為14歲至24歲,我們稱之為天才的早班車,意指成才最早的一類兒童。這類兒童的成功多是在藝術領域,如模特、歌手、影星、舞蹈演員以及傳統的文藝諸方麵,他們因在藝術方麵有著極度的天賦,憑借著青春的魅力,能夠在最美妙的人生之春獲得成功,之所以稱他們是白孩子,不僅僅是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從事藝術事業的多是膚色白皙,更主要的是考慮到蔻年華,青春年少,就如同是在一張白紙上描繪美好的未來。同時,白色也是純潔無瑕的象征,這也是一種美好的祝願。並且隱含著脆弱,缺乏力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