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士家新子(1 / 2)

公元175年,熹平四年(175)三月,議郎蔡邕上疏,請求廢除限製士人為官的“三互法”。“三互法”規定:凡婚姻親家及二州士人之間不得交互為官。於是因避“三互法”,幽州(今北京西南)、冀州(今河北臨漳西南)二地刺史久缺不補。蔡邑認為“三互法”妨礙朝廷選拔賢才,有害無益,請求廢除,朝廷不許。

蔡邕由於朝廷不準其上疏,向漢朝皇帝告假,在家中休養。朝廷為了治理偏於南方,千裏之地瘴氣遍布的交州,委任徐州沛國孝廉,尚書郎丁宮為交州刺史。丁宮久居徐州,尚聞交州窮山惡水難以治理,特來蔡邕府上拜會請教。

“蔡某先祝賀丁兄升任交州刺史,交州乃吾大漢十三州之一,丁兄身為刺史已經是主政一方了,若是丁兄回到朝廷,必定是三公之選。”朝廷官員出刺史入三公乃是大漢朝廷的慣例,蔡邕一見麵自然向自己的好友道喜了。

“伯喈兄莫要看笑話了,交州刺史之位不知是福是禍,不能會朝廷位列三公,恐怕就死在南方荒蠻之地了。”不想丁宮卻是搖了搖頭,交州刺史是一塊燙手的山芋,豈是那麼容易就能返回朝廷。

交州處於大漢南疆之邊,自古就是中原政權的一根硬刺。百越族人,西南諸夷人,還有南蠻各族都居住在交州,單單是處理各族人之間的關係就是讓刺史頭疼的問題。窮山惡水多刁民,不說交州,僅僅是荊州南部四郡由於蠻漢雜居的問題就讓不少的朝廷大員铩羽而歸了。

“元雄此言差矣,正因為交州乃蠻荒之地,若是元雄能將交州治理得井井有條,那麼日後元雄返回朝廷之時,必然位列三公!”蔡邕微微一笑,從懷中拿出了一份拜帖。

“伯喈兄,此乃何意?”丁宮接過拜帖,眼裏充滿了疑惑。

“此乃蔡某送給元雄兄的大禮。”

“大禮?”丁宮打開拜帖,上麵寫著劉陶二字。

“元雄可識得潁川劉子奇?”蔡邕拿過丁宮手中的拜帖,提起毛筆在上麵寫上了拜謁者:蔡邕,丁宮!

“在下當然聽過潁川大儒劉子奇,此人乃宗親之後,正直不二在朝廷之中頗有威望,隻不過丁某無幸尚不能拜謁此等大賢。”丁宮點了點頭,自己雖然久居沛國,來洛陽的日子也不算長,但是尚未有機會拜訪洛陽城中的大賢。

“子奇兄乃是吾之摯友,元雄兄出任交州刺史,正應該去拜訪子奇兄。”

“伯喈兄莫要再打啞謎了,丁某出任交州刺史與潁川劉子奇有何關係?”蔡邕的話讓丁宮摸不清頭腦了,自己出任交州刺史怎麼會和洛陽的劉子奇有關。

“元雄有所不知,交州士燮士威彥乃是劉子奇之得意門生。若是元雄能得子奇兄修書一封,到了交州自然能事半功倍。”蔡邕微微一笑,捋了捋自己的胡須。

“什麼?!”丁宮聽到士威彥三字,立馬從位上躍起,抓著蔡邕的袖口。

“伯喈兄說的可是交州士家家主士威彥?”

“元雄兄?”蔡邕疑惑地望了丁宮一眼,然後哈哈大笑。

“沒有想到元雄兄是有備而來,聽到士威彥三字就如此失態了。”蔡邕抖了抖袖口,然後從懷中拿出了一張羊皮。

蔡邕將羊皮攤開,放在桌上,羊皮上寫著:交州圖略四字。交州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

“交州不認交趾部,隻認蒼梧士家人!”在圖略下方的一句話讓丁宮心中一驚。

“伯喈兄,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豈可寫在此處?”丁宮見到地圖的字跡,明明是蔡邕親筆書寫。

“元雄兄不必如此,你我乃是知己,此言語當然不能在外直言,但是丁兄今日要赴交州上任,老夫為知己必須直言相告。”蔡邕拿起桌旁的毛筆,在地圖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士字。

“元雄兄,此事不便多言,你還是隨我前往子奇兄府上再做細談。”蔡邕用手做了一個噓聲,拉著丁宮離開了自己的府上。

交州北部蒼梧郡士府之上,一位中年男子身穿黑色百鳥袍,頭戴方冠,腳踏黑絲虎頭靴,正在自家花園之中來回踱步,神情十分不安。此人正是蔡邕口中的士家家主士燮士威彥!

“大哥,莫要再走了,弟弟都要頭暈了。”突然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拉住了士燮。隻見此名大漢身高八尺,高出了士燮一個頭,雙目鬥大如牛,聲音猶如洪鍾長鳴。此人正是士燮的三弟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