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孫大聖想拯救中國動漫 技術專利缺失?(1 / 2)

孫大聖想拯救中國動漫 技術專利缺失?

從7月10日上映以來,《大聖歸來》在十天內卷走了4.2億元人民幣的票房,這創下了國產動漫電影的新記錄。從當初不被看好、到現在的萬眾歡呼,隨著電影滿血歸來的不僅是齊天大聖的英雄形象,而且還有國產動畫界的豪情和希望。

但是,這依舊隻是一部合格的動漫電影而已。

圖像處理的遺憾:孫大聖被塗了發膠

平心而論,《大聖歸來》的故事情節要比以往的動畫電影更有深度,在動畫技術上也有所突破。電影的背景圖像處理得很逼真,比如樹林、草地、山穀等場景,都達到了好萊塢級別的視覺效果,這多虧了實景拍攝技術的功勞。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角色形象,其逼真程度遠不如背景圖像,給人的感覺像是過家家時用的布娃娃。

與皮克斯、夢工廠的經典動畫角色對比,歸來裏的孫悟空形象就立刻落到下風了。作為影片的主角,這個孫大聖不但表情刻板、動作僵硬,而且在形象上也不符合人們對美猴王的常規想像。以往的猴王都是毛茸茸的,隨手拔根毫毛一吹,就能生出多端變化。可是這個歸來的孫大聖像是渾身塗了發膠,毛都是一簇一簇地粘在一起;當想施展變化時,勢必要先把粘連在一起的猴毛撚開後、才能小心翼翼地數出一根毫毛。如果遇到容不得拖延的緊要關頭時,恐怕大聖就隻能抓住多少硬拔多少了。

如果說故事是動漫電影的靈魂,那麼技術就是電影的軀體。如果一個美麗的靈魂居住在醜陋的軀體中,那麼電影就成了《巴黎聖母院》裏的敲鍾人:雖然值得欽佩,卻很難討人喜歡。

技術創新:企業的製勝法寶

孫大聖以這個造型出現是有其客觀困難的。對於動漫視頻來說,如何逼真地塑造角色形象,尤其是塑造角色身上的毛皮效果,一直是個難以攻克的難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二是需要專業的技術。

先看資金。《大聖歸來》是1000萬美元的資金成本,而《功夫熊貓》的耗資是1.3億美元,《怪獸電力公司》更是高達1.5億美元。與這些大製作相比,《大聖歸來》隻是個小成本的電影,能達到目前的水準已經算是超值了。

與簡單明了的資金投入相比,技術上的原因更適合解釋這個“塗了發膠”的猴王形象。

在對動畫角色建模時,處理毛發的最理想的做法是對它的每根毛發單獨建模渲染。

這個方法非常靈活,可以表現出任意的毛發造型。但是,由於毛發串的數目巨大並且排列錯綜複雜,這會使得計算次數過多而不適合實時應用。最簡單的變通方法是對鄰近區域的毛發建立單一的模型,從而這些毛發具有相似的造型和機械行為,這樣可以降低模型的複雜度和減少計算量。這種簇模型的缺點是形象失真,不能表現角色皮毛真實的蓬鬆感覺。大聖歸來的造型就是采取的折中選擇。

為了在可承受的計算能力上獲得逼真的視覺效果,各大動漫公司都投入了相當的精力優化計算機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