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孟海公現在深切的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之前曹州之戰,看到‘背嵬軍’的帶領下,哪怕是剛剛組建的鄉勇民兵隊伍多少也是列成方陣,給曹州守將帶來巨大的壓力。
現在看到自己帶出去的隊伍,和前段時間看到的完全不能比啊!
哪怕是以背嵬軍為核心構建的軍團,幾十個背嵬軍士卒作為軍官框架組建隊伍,每個人至少帶百人甚至更多,哪怕是背嵬軍這種級別的精銳部隊的士兵,卻也不是每一個都有管理能力,做個伍長、什長帶帶身邊的戰友也就罷了,混到校尉那種級別,終歸已經不是靠什麼老兵的經驗就能夠達到效果的。
不過,就算是如此,那也隻能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至少孟海公雖然不是很看的過眼,但是其實也還是可以看看的了。
再看看剩下來的那群沒訓練多久的散兵遊勇,孟海公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
作為一個前世看了不知道多少古裝戰爭片的人,看了很多次各國閱兵的人,對於這種完全可以稱得上沒有什麼組織的散兵遊勇實在是沒什麼看法了,難怪看說唐的時候動不動哪位反王揭竿而起就是十萬大軍,二十萬大軍的,完全是烏合之眾啊。
甚至相對來說,女兵營也是差不多時間訓練的,但是別的不說,光是行軍過程中的表現上麵就比散兵遊勇要好很多。
當然,一方麵是女性本身也算是比較好組織,另一方麵也是數量還比較少的關係吧!
就算如此,孟海公也沒有辦法,保留背嵬軍固然能夠留有一張絕對的底牌,但是所有軍隊都要重新訓練,在實踐上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最大的程度上組建起一支勉強算是戰鬥力不錯的軍團。
對於這個最優比例方麵的問題,孟海公自然是不會去質疑專業的統帥,有這樣的數萬隊伍已經是反王裏麵比較厲害的了,畢竟不是誰都可能像瓦崗一樣,連續吃下好幾波隋朝正規軍的。
就像王薄乃至是很多反王一樣,揭竿起義,攻城拔寨很猛,遇到張須陀這種正規軍就被吊打。
另一方麵來說,就涉及到軍事指揮方麵的問題了,如果僅僅是一湧而上的渣渣級指揮,那不用多說,什麼名將什麼精銳都是廢話,壓根都不需要。
但是這個無疑是最低等的玩意,但凡是有點腦子,有點水平的都會在指揮上麵搞點事情。
如果說,戰略層次的分析,什麼隆中對、合縱連橫、榻上策、挾天子等等,更多的算是政治層次的能力表現。
至於戰術上麵的,三十六計之類的,就屬於智力方麵的更加側重一點。
當然,不可否認其中有統兵的表現,但是要知道,如果強行分工的話,任何事情的執行過程都涉及到的統率的問題,但是正統意義上的統率總歸是在帶軍方麵。
從這個角度來說,第一個問題就是上令下達。
對於烏合之眾而言,上官不認識自己部下,部下不認識自己長官,命令都不知道是聽哪個長官的,長官的命令也不知道下達給誰,反正就是看到大家衝那我們也衝,本質上就一句話——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