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所言極是!有此一招,就能避免掉很多的計略!”蘇定方應道。
不說別的,光是這種‘大白話’的故事就足以讓很多人規避掉不少的計略,比如連環計,比如反間計。真要到那個時候,人家腦子裏就會想到曹操誤殺蔡瑁、張允的故事,從而做事的時候會更加小心謹慎的求證一下屬下是不是真的叛變了。
“咱們還是說你的學習吧!”孟海公笑道,“你的學習對本王,乃至是對全體將校士卒也是有參考價值的!”
“我來問問你!我聽某位老先生提過,有三十六計之說,你給我說說,所謂瞞天過海之計在《三國演義》裏麵有什麼案例?”
“這個詞你自己分析一下,就說當代,開皇九年,隋朝大舉攻打陳國,任命賀若弼為行軍總管。隋將賀若弼多次大張旗鼓地進行換防,以麻痹敵軍,讓陳軍習以為常,根本就不認為這是在集結大軍,而僅僅是換防而已,就不再布置兵力來防備了。等到此時,賀若弼率領大軍渡江,陳朝人竟根本沒有察覺。隋朝大軍襲擊並占領了陳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黃恪。”
孟海公笑道,“這類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在背地裏偷偷地行動的案例應該很多吧!”
“瞞住上天,偷渡大海。陛下微言大義,末將佩服!”蘇定方細細咀嚼‘瞞天過海’四個字,就感覺獲益良多。
“至於書中故事,望梅止渴、孔明借箭、青梅煮酒、白衣渡江等等都能算是這個運用吧?”蘇定方略一思索,就給出了不少的案例。
望梅止渴,說是有梅子,其實是為了生津,為了趕路。
草船借箭更不用說,看起來是夜襲,其實是為了羽箭。
青梅煮酒,劉備假裝胸無大誌瞞天過海忽悠曹操。
白衣渡江則是陸遜、呂蒙忽悠的關羽,陸遜書信謙恭,呂蒙名氣不顯,使得關羽錯誤的判斷了東吳的目的。
至於更多的也不是沒有,那就沒必要多說了,基本上這幾個經典的案例記錄下來就可以作為三十六計第一計,瞞天過海的案例闡述了。
沒錯,一方麵孟海公是在考校蘇定方,另一方麵也是在準備編纂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也就是說,目前來看這個有心人還沒有出現,至少孟海公並沒有看到這方麵言之有物的東西,僅僅是空泛泛的“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隻能算是虛數而不是實數。就像大衍五十,大道三千一樣,並不是具體的內容,而是泛指。
而孟海公現在就準備做這個有心人,讓這個東西提前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