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5 章(1 / 3)

懷真同唐夫人兩個都著了急,忙問端詳。那去宮內探聽消息的小廝,卻喜得聲兒裏都帶了笑,跪在地上道:“太太有所不知,咱們爺,這一趟出使沙羅,因遭了沙羅人的暗算,爺一怒之下,竟是從西沙羅一直打到東沙羅,最後把整個沙羅都給滅了!如今得勝回朝,還押了一個沙羅的什麼……什麼王,還有許多的珍奇寶物……這豈不是天大的功勞?”

唐夫人聽得毛發倒豎,緊緊握著懷真的手,兀自不敢相信,顫聲問道:“你說什麼?這話是當真的?可不能亂說!”

那小廝喜不自禁,道:“這種話小人哪裏敢亂說?委實是真之又真,如今我們爺還在殿上麵聖呢,隻是門外那些太監們聽了,也都是驚得不成,忍不住先透出來的……宮門口上也尚有好些大人們,都在等候消息呢!也有人親眼見過那個被俘虜了的王……之類,還能有假?”

小廝說著,不等唐夫人開口,又笑道:“且那些朝堂上的大人們,素日哪裏認得小人?然而因小人是咱們家過去打聽消息的,他們竟都特意來跟小的說話,且同我說,咱們爺敢情是天生的武曲星君下凡,卻托生了個文曲星君的樣貌,因此竟是文武雙全!更說是太太的福氣,大舜的福氣呢。”

唐夫人聽說的如此詳細,才是信了,一時之間跺足流淚,歡喜的不知如何,隻握緊懷真的手,道:“你瞧瞧你瞧瞧,你這哥哥,回來了這半日,這等的大事竟一句話也不跟咱們娘兒說!卻叫咱們擔驚受怕的……”

懷真又驚又疑,卻也放下心頭石,總替唐夫人跟小唐歡喜,便笑道:“太太雖如此說,心裏必然是高興的了不得,且這樣的大事,唐叔叔若是說起來,一時半會兒也說不完,反更叫咱們憂心,隻等他回來再細細地問便是了。”

唐夫人一行落淚,一行笑著,幾乎不知說什麼,隻是滿口笑道:“是是是,好好好!”

此時此刻,人逢喜事精神爽,那病竟也去了一大半兒了,當下又命那小廝速速回去,再行探聽。

那小廝去後,懷真心中暗想:“前世,卻並不曾聽聞有‘沙羅滅國’此等大事,何況他並沒有在這兩年出使沙羅,自然也無從滅起……然而這種不世之功勳,涉及整整一國的覆滅,此事竟忽然從今生翻出來,卻不知究竟是如何的造化?”

且不說在唐府之中如何,幾乎與此同時,在皇城的金鑾殿上,成帝正也滿懷震驚地看著麵前的小唐。

自從聽聞使節遇伏之後,因路途遙遠,通信不便,在極長一段時間內不曾聽聞有小唐一行人的消息,成帝本以為他們已經命喪他鄉了,雖然咽不下這口氣,但畢竟派兵的話,大耗人力物力,在當下並非是明智之舉。

誰知道三年之後,小唐率人歸來,卻是帶了如此一個驚天喜訊:在遭受伏擊之後,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沙羅國全境被滅,大日王跟幾個王孫被俘虜進京,沙羅向大舜俯首稱臣……而這一切,除了小唐跟他手底所帶領的幾個原本出使的舜兵之外,竟不曾再動用任何一個舜人。

對成帝而言,這已經不是一種戰績,而是一種神跡。

是天降戰神,才讓大舜出此無雙國士,以一人之力,滅沙羅全國,為華夏中國,揚名立威,叫那些還敢蠢蠢欲動的四夷之人聞風喪膽,知道何為:犯天/朝者,雖遠必誅!從此不敢再小覷中國半分。

這一役,邊境從此至少能維持百年和平之狀,於國於民,皆是莫大之功!

成帝凝神靜氣,便聽小唐講述踏平沙羅之經過。

原來自從小唐等人,在清弦公主跟沙羅細作們的相幫之下逃出生天後,小唐審時度勢,覺著不能這般返回舜境。

雖說在當時那種落魄的情形下,後有追兵,前無援軍,隻有速速回國才似是最好的出路。

但若這般回去,委實是太窩囊了。

一想到沙羅連年的貪得無厭,想到中國對他們每每忍讓,束手無策,想到枉死的千人同胞,又想到揚烈將軍孟飛熊誓死斷後,城門上頭顱高懸……

小唐對著聖雪山立下誓言,不滅沙羅,誓不回國。

隻不過,屬下之人擔憂的也甚是,此刻他們殘兵敗將,把所有傷員計算在內,也不過是六十九人而已,要想滅沙羅,雪這血仇,沒有軍隊卻是不成的。

小唐端詳聖雪山之時,心中已經有了盤算,當下率領眾人,改道尼博爾。

先前曾提過大舜邊界這幾國的局勢,天竺跟尼博爾兩國,論版圖不如沙羅,論國力更是難比,隻因沙羅忌憚大舜的緣故,兩國才暫得喘息,並不曾被沙羅吞並,但雖如此,卻也從來都唯唯諾諾,不敢忤逆沙羅之威罷了。

當屬下知道小唐要到尼博爾的時候,也有不少人暗中捏了一把冷汗,試想,以尼博爾跟沙羅之間的關係,倘若尼博爾王為怕得罪沙羅,便把他們綁了再貢獻給大日王……那也不是不能的。——如此一來,他們的行為豈不如飛蛾投火一般?

但雖然心中有疑慮,隻是既然選擇了跟從唐毅,這些人自然也斷了後路,是死是活,隻拚力而為罷了,縱然殞身,也是為國盡忠,死亦榮耀千秋。

因此眾人便進了尼博爾境內,到了都城,小唐直接便報姓名,以大舜正使唐毅的身份,要求麵見尼博爾王。

此刻,尼博爾方麵已經知道在沙羅國發生之事,也明白小唐等是自沙羅逃了出來的,原本也以為他們必然是回大舜去了,哪裏會想到竟來到自己跟前兒,且來的如此之快?

尼博爾王當即有些慌張,不敢立刻見天/朝使者,便召集近臣,商議此事。

果然底下群臣眾說紛紜,有說不能得罪大日王的,也有說中國亦不可得罪,有人獻計說把小唐等幹脆綁了,有人卻並不讚成,竭力反對!

尼博爾王左右搖擺不定,眼見時候不早了,隻好先去見小唐,且看他有何話說。

小唐叫眾將等在尼博爾皇宮之外,自己隻身一人入見尼博爾王。

隻因第一次和親之時,小唐也來過尼博爾,那王上是認得的,雖聽說他是從沙羅逃出來的,又是單身一人上前,然而那通身的氣質,卻仍是淵渟嶽峙,一派雍容風範,竟叫人無法小覷半分。

尼博爾王本還想拿捏一番,不料見了小唐,竟坐不住王椅,便自起身,含笑說道:“不知上邦使者來到,有失迎迓。”

小唐上前行禮,微微一笑,道:“大王不必見外,我朝素來跟尼博爾兩國交好,先皇帝時候,曾也有位公主和親尼博爾為後,兩國關係,自非別國可比。”

尼博爾王聞言,便笑兩聲,說道:“說的很是,很是。”

略為寒暄,小唐見尼博爾王麵上有些躲閃之色,心知其意,便直截了當,開口道:“想必大王已經聽說,我朝跟沙羅交惡之事了?”

尼博爾王隻得笑道:“略有耳聞。”

小唐麵色溫和,直視尼博爾王的雙眸,道:“大王心裏也明白,我此行前來是為何,我本該先行回國,然後再率大軍壓境,同沙羅決一死戰,隻不過因念路途遙遠,來往徒費時間,又念我國同尼博爾交好之故,故而特意前來,欲把這不世之功績送給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