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說話要講究技巧(4)(2 / 3)

一天後,他遇到了一個人。那人說:“這條路太遠了,我認識一條捷徑,幾天就能到。”他想起了老板的第一條忠告,於是還走原路。後來,他得知那人讓他走所謂的捷徑,完全是一個圈套。

幾天之後,他在一家旅館過夜。睡夢中,他被一聲慘叫驚醒,他想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剛剛打開門,他想起了第二條忠告,於是回到床上繼續睡覺。起床後,店主說:“您是第一個活著從這裏出去的客人。我的獨子有瘋病,他昨晚大叫著引客人出來,然後將他們殺死埋了。”

年輕人接著趕路,終於在一天的黃昏時分,他遠遠望見了自己的小屋,但他看清了妻子正在撫摸著一個男子的頭發,他氣憤地想跑過去殺了他們。這時他想起了第三條忠告,於是停了下來。後來,妻子說:“那是我們的兒子。你走的時候我剛剛懷孕,今年他已經20歲了。”

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吃麵包,他把老板送的麵包掰開,發現裏麵有一筆錢——那是他20年辛苦勞動賺來的工錢。

感悟與啟迪

走陌生的捷徑,往往會誤入歧途;對可能是壞事的事情好奇,往往會引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在憤怒的時候做衝動的決定,往往會抱憾終生,這是我們人生的三大誤區。所以,在遇事時,不妨先停下腳步,冷靜思索一下再做決定,這樣才能更好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溫言軟語是良藥

過去,在—座大城市裏住著一個富翁。他的脾氣很壞,有一次他生了病,卻不願求醫看病。

後來,他的朋友請來一個大夫給他看病。

“我不願買他的藥,他說話聲音太大,還總是自以為是。”富翁答道。

朋友又請了另外一個大夫給他看病。這個大夫說話溫文爾雅,可是富翁卻說:“不,我不要他看,他太寒酸了。”

於是朋友又請求第三個大夫為他治病。他衣冠楚楚,談吐文雅。

“把酬金拿去,”富翁不滿地說,“我不打算聽你的忠告。你看病太馬虎啦。”

由於他拒絕看病、吃藥、見大夫,於是他的病情開始惡化,簡直命在旦夕。

一天,一個大夫到這座大城市度假。富翁的好友得知,便前去拜訪他。

“請您救救我的朋友,行嗎?”他懇切地說,“他的病很重,他的脾氣很暴躁,又諱疾忌醫。不過,也許由於您舉止文雅,態度和藹可親,他會聽從您的勸告的。”

年輕的大夫穿著最好的衣服,來看富翁。

“親愛的大伯,”他彬彬有禮地說,“您今天感覺好些了嗎?我相信您很快會痊愈的。”

大夫吩咐仆人拿些冰塊,將它敷在病人的額頭上,富翁頓時感到舒服多了。

“您是否願意讓我開點藥給您吃?”富翁默默地點點頭。

年輕的大夫在藥中摻了點蜜水。富翁報以微笑,慢慢地吞服下去了。

“嗬,很甜。”他喝完藥深深地吐了一口氣,不一會兒,便安靜地進入夢鄉了。

富翁醒來後,感覺好多了,燒也退了。

其他的大夫問年輕的大夫,他是怎樣給這怪老頭治好病的。

年輕的大夫笑著說:“溫言軟語才是治病的良藥啊!”

感悟與啟迪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對於一個病人來說,在很多時候,醫治他的心靈往往比醫治他的肉體產生的效果要好。這世上真正的良藥,是溫言軟語。因為,好話讓人聽了舒服,心情也自然會好,如果心情好,病很快也就會好起來。

換個說法

相傳,有家父子冬日在鎮上賣便壺(俗稱“夜壺”,舊時男人夜間或病中臥床小便的用具)。父親在南街賣,兒子在北街賣。不多久,兒子的地攤前有了看貨的人,其中一個看了一會兒,說道:“這便壺大了些。”那兒子馬上接過話茬:“大了好哇!裝的尿多。”人們聽了,覺得很不順耳,便扭頭離去。

在南街的父親也遇到了顧客說便壺大的情況。當聽到一個老人自言自語說“這便壺大了些”後,馬上笑著輕聲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長啊!”好幾個顧客聽罷,都會意地點了點頭,繼而掏錢買走了便壺。

兒子一句話砸了生意,父親一句話盤活了生意。

再來看下麵的這個故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當過放牛郎,交了一些窮朋友。稱帝後,他總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總想找找昔日的朋友敘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