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樹立科學教子理念,培養未來的男子漢 (1)(1 / 3)

教育家愛爾維修說過:“即使再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方法得當,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於三個層麵的問題:一是家長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二是家長對家庭教育規律、原則的把握;三是符合實際的科學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麵,從西點軍校的傑出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獲得很多啟示。

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美國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世人尊稱麥帥。他的父親亞塞·麥克阿瑟是軍人出身的名將。

麥克阿瑟有這樣一段非常著名的座右銘: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青春的表現,不僅僅在於桃紅色的臉頰、朱紅的嘴唇,以及美好的豐姿。青春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意誌的氣質、想象的能力、情感的活力,從生命潛流中湧發的一種清新的感覺。青春是一種淩駕一切的意誌力量,有了這種力量,你可以有克服怯懦的勇氣;不貪圖安樂,有冒險犯難的魄力。這種力量的表現,有時候在60歲的壯年,反比20歲的青年更豐富、更有力。”

麥克阿瑟童年時期就隨父親駐防美國西部西爾登堡。這是印地安紅人出沒的荒漠地區,一片平沙無垠,氣候荒涼酷熱。因此麥克阿瑟自幼便在這種困厄的環境之中,養成堅毅無畏的強人性格。例如:每次在日暮黃昏之時,小麥克阿瑟站在軍隊中與兵士一起參加降旗典禮,但是印地安紅人的冬冬鑼鼓聲和響徹天空的人馬嘶吼聲,嚇得隻有5歲的他不由得哭了出來,爸爸和媽媽總笑他太膽怯。

他反問:“那為什麼爸爸也會對著國旗流淚呢?”

媽媽回答道:“一個堂堂男子漢可以為自傲和光榮而流淚,絕不可以為了害怕恐懼而哭泣。”於是在他小小的心靈,便立誓做一個“勇者無懼”的軍人。

1899年,麥克阿瑟中學畢業後考入西點軍校,1903年以名列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到工程兵部隊任職,並赴菲律賓執勤。1905—1906年,他隨父親到日本、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地區考察軍事。回國後,麥克阿瑟一度任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隨從副官。1912年,他調陸軍部任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任師參謀長、師長,隨遠征軍在法國作戰,曾是最年輕的準將,1919—1921年麥克阿瑟入主西點軍校,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校長;1925年,任第3軍區司令,晉升少將;1928年,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1930年,他成為美國陸軍曆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1935年麥克阿瑟任菲律賓軍事顧問,次年被授予菲律賓陸軍元帥稱號。

1937年,麥克阿瑟退出美軍現役;1941年7月重操舊業,出任遠東美軍司令;1942年3月他被調往澳大利亞,不久任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因為戰功卓著,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達到了他一生中事業的巔峰。

麥克阿瑟晚年曾說:“我最早的記憶就是軍號聲!而這一切,都是我的父親給我的。我的父親不僅給予我生命,而且給予了我一生的職業道路。”和父親一樣,麥克阿瑟在教子方麵也有獨到之處,他的《為子祈禱文》,更是成為了後人培養男子漢經常參考的經典理念。下麵就是麥克阿瑟的《為子祈禱文》:

主啊,請陶冶我的兒子,使他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能夠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軟弱的;

使他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能夠在畏懼的時候認清自己,謀求補救;

使他在不可避免的失敗之中,能夠自豪而不屈,

在獲得成功之際,能夠謙遜而溫和。

請陶冶我的兒子,使他不要以願望代替實際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