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崔鳴吉一副無奈兼傷心的模樣,楚鍾南暗暗好笑。跟朝鮮做了客以多年的鄰居,他當然知道這些人對大明的感情。朝鮮的前身為高麗王國,是元朝的屬國,其國王差不多都到蒙古學習過,這在漢學影響巨大的高麗國內是很受詬病的。後來,高麗大將李成桂取得了政權,為了爭取已經取得中國正朔地位的明朝的支持,派使臣向明朝稱臣。李成桂向朱元璋遞交了國書,而新人新氣象,他不僅廢除了高麗的稱呼,還請求明太祖朱元璋為他的國家取一個新名字。
朱元璋接受了這個請求,經過慎重考慮,取“朝日鮮明之國”之意,為這個王朝確定了新的名字--朝鮮。
從此,這個名字成為那個半島王國的統一稱呼,並延續到後世。而朱元璋不僅親自為其國取名,看到李成桂對自己的國家恭敬有加,他還親自下令: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明和朝鮮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而朝鮮尊大明為天朝,並采用大明年號,此後朝鮮的曆代國王繼位後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確認並賜予封號。
朱元璋和李成桂確定了明王朝和朝鮮和睦友善的關係,也立下了雙方守望互助的諾言。後來的曆史證明,他們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諾。
而兩位開國君主之間的承諾不僅適用在他們自己的身上,還適用到了他們的子孫身上。尤其是老朱家的子弟。
1591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率兵侵入朝鮮,一度占領平壤。時任大明皇帝的萬曆雖然為人昏庸了些,也曾數十年不上朝,卻非常講義氣。派出本國軍隊援朝。這一仗打了八年(奇怪的年頭,是不是?)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此段曆史史稱“壬辰倭亂”。大明軍隊為這一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朝鮮免除了滅國之禍,對宗主國也是感恩戴德。數十年來,兩國之間的關係可謂是進入了新的蜜月期。朝鮮國內,上到國王,下到普通百姓,都對大明擁有著非常依賴和友好的感情。這也是為什麼自從後多崛起之後,朝鮮屢屢派兵助戰大明,並且還接收了大量漢人的緣故。
不過,經過這一回圍困代善的一仗,朝鮮君臣恐怕要對大明有些怨對了。因為祟禎沒能按約定好的協議讓關寧軍對後金殿開進攻,哪怕就是佯攻都沒有一場,讓取得了勝利的朝鮮又要再次麵臨滅國之禍。
可是,楚鍾南卻知道這事兒根本怪不得祟禎。因為那位皇帝陛下根本就不知道這麼一回事兒。說白了,所謂的關寧軍會呼應小北荒和朝鮮對代善的圍困,起兵進攻後金的事情根本就是情報局和調查局
這小北荒兩大情報部門搞的鬼。因為朝鮮使者前往北京的船就是小北荒的船。而到了北京城後,因為是秘密行事,這位可憐的使者也不敢大張旗鼓,很自然地入了林喜和趙長山那兩個老太監的彀中。那個小圈套其實也簡單:林喜拿著劉盛昌的錢,通過賄賂,說服了那些根本就不知道輕重,隻知道自己利益的司禮監的幾個小太監,把使者引到了宮外,然後,由他自己假裝秉筆大太監,“幾經猶豫”後,傳達了祟禎對朝鮮的讚揚之詞,並表示祟禎已經同意了那個計劃,保證關寧軍到時會配合行動,絕對不會讓後金有機會出動大軍進攻朝鮮。就這樣,輕輕鬆鬆就把朝鮮使者蒙暈了。而之後,負責接待朝鮮使者的幾個禮部郎官看到朝鮮使者“失蹤”,不告而別,也沒打算追查,輕輕鬆鬆地就把事兒壓了下去,甚至就連禮部的幾個主官都不知道這事兒,就更加不要說什麼祟禎了。
也就說,一切的一切,都是楚鍾南叫人去搞的鬼。而他的目的,就是借用朝鮮人的兵力和他們跟後金之間的“關係”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現在,借著數十年來朝鮮對大明一貫的信任,計劃獲得了成功,而皇太極也是非常配合的把大軍拉到了鴨綠江沿岸,就等著冬天一到殺過河。朝鮮君臣沒看到大明皇帝出來給自己撐腰,立刻就慌了,自然也就隻有由著他出價了。
……
“楚大人,你們若是此時撤兵,我們是肯定掃不住那些凶神惡煞的八旗兵的。”崔鳴吉的話有些傷感,也顯得有些可憐。可是,再可憐,他也不敢在這時候裝什麼硬氣,畢竟,他們已經被阿敏和多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