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陳述(1 / 2)

吳三桂覺得自己很冤枉。手下做事雖說過份了點兒,可那小北荒反應也太過激烈了。收買人心也不用這樣啊。可是,麵對小北荒的強橫,他卻沒有辦法。寧遠靠海不遠,山海關更是在海邊兒上,兩地之間距離更是足有數百裏,偏偏卻隻有靠著海邊的那塊比較平緩的道路才能順利的聯係,雖說這片土地也算寬闊,可終究不似那種大塊的平原,以小北荒的實力,說截斷這條道也就隻是一句話兒的事兒。而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他的山海關和寧遠兩塊地盤兒想要聯係,就隻有越過那龐大的燕山山脈。雖然山海關和寧遠的駐軍都是靠著在當地種糧來補充軍需,但終究不能完全的自給自足,而且,他吳家還有商行,也需要通過這條道路才能經營,然後為他的軍隊提供軍餉,這條道要是斷了,他必然會損失慘重。何況,自己的老子居然也被人家抓了去,一向以“孝”字聞名的他如果不理會,日子也就不用混了。

所以,陶繼智必須死!

可是,吳三桂卻又必須考慮一下自己如果殺掉這名忠心的屬下,其他的部將們又會怎麼想。

凡此種種,進退兩難。而最重要的,還是他的威名從此將受到極為嚴重的削弱。因為,他居然被小北荒騎到頭上還不能反擊。

……

吳三桂的苦惱延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可是,該做的事情還是必須做。答應了陶繼智照顧他的家人之後,吳三桂也沒殺了他,隻是把人直接送到了右屯附近的海邊兒,交給了小北荒在當地的水師。之後,陶繼智被押走了。在山海關和寧遠附近海域遊弋的各式戰船也紛紛不見了蹤影。這讓關寧一帶的各路軍馬鬆了一口氣,但是,小北荒的威名卻也通過這件事深深地紮到了他們的心中。對這個把滿清弄得狼狽不堪的地方勢力,這些號稱大明第一精銳的將士們,卻基本上沒什麼人表示不滿。因為他們非常清楚,他們不可能把滿清逼到現在這種地步,這也就是說,他們是比不過小北荒的。而既然比不過,不滿又有什麼用?人家連吳三桂的老爹都敢綁了,還收拾不了他們這些小蝦米?

當然,除去有些驚懼於小北荒的戰力和肆無忌憚的行事方法,關寧軍的上上下下之所以對小北荒不敢存有敵意,還是因為吳三桂老爹吳襄的獲釋。

吳襄是一個老牌的逃跑將軍。因為大淩河之役救援不力而被祟禎下獄。要不是吳三桂在關寧還有著不小的勢力,大明朝廷害怕殺了他之後而受到反彈,他恐怕就要跟原先的那些敗軍之將一樣而被斬首了。不過,即便如此,為了控製吳三桂,祟禎最後雖然放了他出來,卻還是將之軟禁在了北京城。可是,這一回,小北荒居然說抓就把人抓了,還直接把人送出了京城,押到了海上,然後,送到了朝鮮。

在朝鮮,吳襄不僅很“榮幸”地獲得了小北荒兼朝鮮兩地執政官楚鍾南的接見,還被帶去參觀了一場第四軍的一個軍營。

……

“小北荒軍容嚴整,即便沒有戰事,也是日日訓練,每天的訓練也絕不會少於四個時辰。無事之時,將士於營中散步,亦是兩人成列,行於路上,昂首挺胸,絕無任何散漫之象。軍中將士皆學文字,懂戰術,習戰法……其中一小小兵卒,見識恐怕也遠強過你軍中百人將。”

“這麼厲害?”吳三桂沒有回山海關,也沒有回寧遠,接了老爹之後,他又回到了錦州。按照他的說法,是許久未曾與舅舅見麵了,難得滿清退兵,沒什麼戰事,大家應當近乎近乎。何況,老爹吳襄剛剛被釋放,也需要有人幫著驅驅晦氣,而這個驅晦氣的人選,自然是征伐多年的祖大將軍最為合適。不過,表麵是這麼說,他的真實目的也瞞不住別人。這位山海關的總兵大人其實是有些擔心小北荒再來找麻煩,也擔心滿清那邊,所以,要拉著祖大壽一起壯膽。而且,遼西也算不小,而關寧一帶的各路軍馬夠資格去搶地盤兒的,也隻有吳、祖兩家罷了,並不擔心被別人搶了去。所以,吳三桂也是想趁著這個機會,跟祖大壽把遼西的地盤兒劃分清楚。當然,他之所以如此篤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遼西的青壯婦孺都被韃子給驅趕走了,他不必跟祖大壽急著去搶兵源!

“何止是厲害。我駐於軍營的那夜淩晨,炮火連天……”吳襄大約五十歲左右,比祖大壽稍年輕,在京城優養了幾年,反倒有些恢複了南方人的模樣(吳襄祖籍江蘇高郵),說話也是慢聲細氣,頗顯氣度,可惜卻不像一個將軍。

“炮火連天?小北荒的人難道……”祖大壽有些疑惑地看著自己的這個妹夫,“他們還打自己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