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洪承疇伐清(2 / 2)

一撥一撥接一撥……

必須承認,在許多時候,謠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當昏聵者占據了重要位置的時候,謠言的力量更是非同小可。祟禎雖然對大明的局勢無能為力,也不能算是昏聵者,不過,他的手下卻有許多昏聵兼混帳的官員,而且,祟禎自己也是一個耳根子軟的家夥。

所以,在謠言流傳了一個多月之後,祟禎十三年四月,兵部尚書陳新甲在說服了祟禎之後,提出速戰速決的方針,堅持要求洪承疇立即起兵攻打滿清,並提出分四道夾攻的建議。洪承疇不願,這位陳尚書又派遣張若麒前往遼東遊說,同時親自寫信催促洪承疇出兵。但是,洪承疇此時卻也探知了一條消息,原來,皇太極強行將遼東遼西百姓遷往北方,雖然提供了糧食,但滿清本就在鬧糧荒,糧食自然不足。所以,被強行遷走的一百多萬漢人百姓已經有些不穩的跡象,有許多人開始南逃,甚至反抗。如今,皇太極正拚命地穩定局勢,但因為他還要分出大批兵力提防明軍,所以,已經隱隱地有鎮壓不住的跡象。於是,洪承疇決定再等一段時間,等到滿清內部真的亂起來之後,再乘機進兵。所以,他拒絕了陳新甲的建議。

然而,事情總是那樣的讓人難以預料。

去年,張獻忠受熊文燦招撫,降於穀城。可是,張獻忠在穀城表麵上“跪拜有禮節”,實際上卻訓卒治甲杖,不放兵、不應調、不入見製府,“驕不奉法”。張獻忠在穀城征糧、征稅、擴兵,向熊文燦“要挾無厭”。穀城知縣阮之鈿覺得張獻忠必然再反,並將自己的預測告訴了熊文燦。但熊文燦不相信。阮之鈿無奈,又奏聞朝廷,也沒有獲得回複。然而,熊文燦,還有朝廷的那些大臣們卻沒有想到,阮之鈿的預測居然成真了。祟禎十三年五月,張獻忠在穀城重舉義旗。農民軍殺穀城知縣阮之鈿,火焚官署,揮軍攻房縣。而張獻忠再次起兵之後不久,率起義軍九營兵馬受降於房縣的“曹操”羅汝才也緊接著複起,兩人合兵攻克房縣,殺縣令郝景春,又連下鄖西、保康等地。不久,均州等地原本降明的農民軍也相繼再反,農民軍聲勢再次大振。

大明朝廷得知消息,大為驚恐,急命平賊將軍左良玉率軍追擊張獻忠。然而,左良玉進入房縣之後沒多久,便被張獻忠設伏圍困。左軍遠道奔襲,糧草不足,前鋒羅岱被俘,左良玉大敗而逃,軍符印信盡失,士卒死傷逾萬。

祟禎得知左良玉兵敗的消息,大怒,下令首輔楊嗣昌督兵再戰。楊嗣昌初到軍中,便將原先主張招撫的熊文燦逮捕,不久,熊文燦被斬!楊嗣昌率兵進剿張獻忠,張獻忠屢戰屢敗,但總能迅速恢複元氣。不過,看到前有大軍阻隔,張獻忠也隻有轉道進川。一路上,張獻忠的勢力愈發強大,進入四川之後,連續攻下大昌、開縣,北攻劍州,將入漢中。又攻綿州、瀘州,至開縣。楊嗣昌得知消息,率軍進至重慶,招賀人龍、左良玉等人來援,但兩人雖然奉令,卻始終不至。

而就在“八大王”張獻忠橫行四川的時候,先前被洪承疇與孫傳庭大敗的“闖王”李自成得到天下再次大亂的消息,也從山中走了出來,並輕騎進入河南,在河南重新豎起了自己的大旗。沒過多久,便又拉起了一支新的闖軍。同時,李自成還招攬了原大明尚書李精白之子李信,又得到了舉人牛金星、宋獻策等人的投靠。起兵過程中,李自成提出“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李信改名李岩,編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並提出“均田免糧”等口號。闖軍軍紀肅然,迅速發展壯大。

起義軍複起,剛剛出現的和平曙光又刹時熄滅,大明朝廷才剛有焦頭爛額之感,蒲州府卻又出現了大饑荒。全府上下,草木盡被吃光,官府在城門外掘坑埋葬餓死者,剛埋完,饑餓至極的饑民們就爭相扒開土坑,到坑內割食死屍之肉,甚至還有父子夫婦相食。而蒲州大災還沒過,山東沂州又起蝗災,百樹無葉,赤地千裏。百姓掘草根剝樹皮,父子相食,骸骨縱橫,嬰兒捐棄滿道,人多自豎草標求售。

……

接連不斷的災荒起義終於讓祟禎失去了等下去的耐心,為了能盡早地從遼東抽兵南下鎮壓起義軍,這位可憐的皇帝陛下下令洪承疇聽從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意見,早日解決虎視眈眈的滿清,然後率兵南歸。

無奈之下,洪承疇隻好盡起大軍,北進伐清!(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