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著自己將會陷入明軍的反包圍之中,皇太極與多爾袞經過緊急磋商,決定冒險分兵。皇太極繼續率領主力圍困鐵嶺,多爾袞則率領兩白旗兵馬繼續南下,先是在撫順、沈陽一帶繞過,吸引了東南方向的曹變蛟部的注意力,爾後,穿過已經幾乎見不到什麼人煙的遼東、遼西,做出了不顧一切東進,打算再次繞過長城,打進關內的態勢。
但是,一步錯,步步錯。
皇太極撤出遼東遼西,原因是他所建立的大清雖然擁有強悍的武力,但人口基數與經濟實力都極為薄弱,之所以撤退,其目的是為了避免被小北荒楚鍾南以蠶食的方式消耗掉大清本就不多的實力,避免國家經濟被這連續不斷的生磨硬泡而陷入崩潰,在大清實力大損之前,以大片的土地為餌,引誘小北荒與明軍一戰,自己卻在北方休養生息,等著做那漁翁;而如果無法達到最理想的結果,也可以將小北荒主力從那一條條大河,或者一條條山脈的後麵引出來,便於八旗軍發動反擊。可以說,皇太極的計劃也不能算是錯著。但是,他卻錯誤的估計了楚鍾南等人的清醒度。在皇太極看來,大片的無主領地就在眼前,不管是誰都會不顧一切的將其收入囊中。而事實也差不多就是這樣,至少,關寧諸將,即便是祖大壽等優秀將領也沒能擋得住這巨大的誘餌,甚至連大明朝廷也中了他的招。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楚鍾南根本就不在乎遼東。事實上,早就越過了滿清,而把目光投向了關內的小北荒,對明軍的存在根本就是洞若觀火。
而除了撤退所帶來的戰略影響之外,皇太極也忘記了一點,那就是他這時已經無法做到“裏應外合”了。尤其是張家口八大商家被滅,他失去了得到關內消息的一大渠道。打進關內,進逼北京,如果放到以前或許還能起到一定的牽製作用,迫使膽小的大明朝廷四處調兵支援京師。可是,此時此刻,京師外圍卻還有著一員名將駐守,盧象升的存在,使得祟禎底氣頗足,根本無懼於多爾袞叩關的姿態,使得多爾袞根本無法迫使四路明軍中的任何一路後退。
……
祟禎十三年十一月,吳三桂率軍進至三岔堡,大軍與鐵嶺遙遙相望。多爾袞一度打進喜峰口,卻無法調動明軍,又受到了盧象升的全力抵抗,無奈之下,退回關外。不過,多爾袞並未就此回去找皇太極,而是繞道蒙古,從後方追上了祖大壽部。祖大壽此時距離鐵嶺已經僅有不到兩日路程,但麵對來自後路的威脅,也隻有將兵力聚集起來迎敵。之後,兩軍交戰數日,多爾袞所部長途跋涉,但八旗軍戰鬥力卻依舊勝過明軍,祖大壽部雖全力抵抗,卻依舊無法嬴得野戰,反被多爾袞接連戰勝了數次。祖大壽生怕被多爾袞在背後追擊,不敢向鐵嶺方向退卻,隻得冒險設立陣地,建寨自守。而此時,東南方向的曹變蛟部也被多鐸打敗,帶領殘餘的不足一萬兵馬向西撤退,與吳三桂彙合於三岔堡。多鐸率軍緊隨曹變蛟之後,駐兵於三岔堡外,威赫吳曹二人。
戰事進入十二月,明清兩軍陷入僵持,兩軍也呈現出了一種奇怪的對峙局麵。皇太極依仗著八旗軍強大的野戰能力,兵圍鐵嶺,洪承疇與麾下六萬餘兵馬被困城中。而包圍了鐵嶺的皇太極外圍卻又有著祖大壽和吳三桂、曹變蛟三部將近七萬兵馬,可是,同樣的,祖大壽、吳三桂、曹變蛟三人外圍,又有著多爾袞和多鐸兩兄弟的將近兩萬人馬。
**************************************************************
“裏三層,外三層,層層疊疊呀!”
戰場就以遼東北部,距離楚鍾南所在的朝鮮頗為遙遠。但是,戰場上的消息卻通過快馬,不住地向小北荒軍委駐地呈報。麵對明清兩軍如此怪異的態勢,小北荒兼朝鮮最高執政官的楚某人也隻有無聊地發出一聲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