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敗了,祖大壽緊接著也受到了多鐸和多爾袞的兩麵夾擊,幸好,他作戰經驗豐富,早在多爾袞對他的營地發動猛烈進攻的時候便已經派出了大量的斥候,早早地探知了消息,所以才能早早地做出應對,占據有利地形,據寨而守,雖然處於下風,卻並沒有像吳三桂一樣被打得狼狽而逃。不過,僅有兩萬兵馬,又沒有城牆可以據守的他根本就無法在多爾袞和多鐸兄弟倆的夾擊下做出任何形式的反擊,隻能不斷地派兵向鐵嶺和關寧一帶求援。
皇太極非常大度地將祖大壽的求援信使放進了城去,繼而,吳三桂兵敗,祖大壽苟延殘喘的消息在鐵嶺城內瘋傳開來,皇太極又叫人準備了數千份勸降書射入城內,鐵嶺守軍軍心惶惶。雖然洪承疇和麾下幾大總兵努力安撫,但士氣依然不免大跌。這讓洪承疇極為惱火,甚至數次當著眾人的麵大呼“吳三桂言過其實,誤國誤民”!
原本,洪承疇的計劃就是僵持!
要知道,憑著鐵嶺一帶的僵持局勢,得到了小北荒的援糧的明軍根本就不怕跟清軍耗下去。大家隻要這樣一直呆著,最後先吃不住勁兒的也肯定是清軍。畢竟,已經鬧饑荒很長時間的滿清就算再努力,也不可能比大明朝廷籌集到更多的糧食。雖然清軍是在鐵嶺外圍,仿佛隨時可以撤退。可內有洪承疇牽製,外有吳三桂和祖大壽隨時可能出兵攔阻,皇太極怎麼可能想退就退?沒錯,皇太極也派出了多爾袞和多鐸去看住了吳三桂和祖大壽兩部明軍,但別忘了,祖大壽足有兩萬兵馬,吳三桂在得到了曹變蛟的一萬殘部之後,也有四萬大軍。足足六萬人,隻要不是領頭的將軍不是傻子,就算分出一些,也不可能牽製不住僅有兩萬人的多爾袞和多鐸。注意,僅僅隻是牽製,並沒有要求他們去打敗當麵之敵。而同樣的,他們哪怕是分兵,也照樣能讓皇太極難以迅速撤退。因為,他們的手下,也有將近兩萬騎兵!而如果皇太極沒有撤退,祖大壽和吳三桂的任務就不隻是拖著多爾袞兄弟倆兒,他們需要隨時在外圍觀察皇太極,看這貨有沒有派兵去開原,去北方再次籌糧或者征兵,如果有,那就破壞掉對方的行動。
可以說,洪承疇的這個計劃既簡單又複雜,看似分散,三路兵馬其實又是緊密相聯。而他之所以敢這麼定計,不顧祟禎和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意思,也是因為他非常清楚關內的局勢。洪承疇跟農民軍打過許多年的交道,他清楚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的能力,張獻忠也就罷了,說白了跟個土匪相差不大,光從其主動退往四川就可以知道那是一個胸無大誌的武夫。不過,那李自成卻非同小可。洪承疇從朝廷那邊就聽說了李自成在河南打出的那一個個口號,知道對手已經發生了可怕的改變。均田地,不納糧……君不見,楚鍾南一個“土地改革”扔出來,幾乎不廢一兵一卒就占了朝鮮?所以,為了日後入關剿滅農民軍的需要,他必須盡可能地將這十三萬邊軍精銳帶回去。這可是大明王朝最後的精兵了,損失一個就是一個,沒得補充!何況,除了要對付李自成之輩,還有一個小北荒在那裏虎視眈眈呢?這種情況下,他哪能讓手裏的大軍損失過重?
可吳三桂非要賺一個大的。
這貨以為多鐸在興開湖吃過大虧,聽到小北荒出兵之後,緊張之餘已經急不可待,所以才會冒險出招,進而使得全軍陷入絕境。可他沒料到,皇太極等人的作戰經驗更加豐富,居然反過來誘他出堡,然後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當然,看到多爾袞和皇太極仿佛發瘋一樣分別對祖大壽和洪承疇發動了進攻之後,他認為多鐸也會采到相同的行動,這很正常。可是,他不應該因為注意當麵的多鐸而疏忽了對皇太極那邊的探察。皇太極正在大規模的進攻鐵嶺,多爾袞也在對祖大壽發動猛攻,就他的三岔堡一帶安靜,他不去注意全局誰去注意?總不能讓洪承疇從城裏跑出來或者是讓祖大壽分點兒精神吧?那不是讓這兩人自己找死麼?